新課標中國歷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和能力
1.比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多媒體演示: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眾多的青銅器,使學生對青銅器有切身的體驗與感知;并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青銅器制作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夏、商、西周青銅器“工藝高超”的理解。
2.分組討論:通過分組,使組與組之間在學習方面展開競爭;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中探究知識,獲得知識。
3.角色扮演:指導學生搜集資料,編寫歷史小劇本。通過表演,加深學生對奴隸悲慘生活的認識。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透過奴隸的悲慘生活這種歷史現象觀察出奴隸的悲慘命運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得出“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是由廣大的奴隸所創造出來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下青銅文明輝煌燦爛,全面發展;而且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2.感悟到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從而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過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形式,學會互相幫助,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
1.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教學對策: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介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導學生歸納出當時青銅鑄造業是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規模大,工藝精美,分布廣泛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西周可燒炭火青銅器、商朝銅爵、銅鏡等,引導學生歸納出當時青銅器具有應用普遍、品種繁多的特點。并通過介紹夏至西周青銅鑄造業發展過程,引導學生歸納出青銅文明具有一脈相承,延續性的顯著特征。
2.難點:青銅文明的概念、表現;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教學對策:通過介紹夏、商、西周陶瓷業、玉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商業的進步表現,引導學生得出青銅文明不僅僅表現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青銅器鑄造業的興盛上,還表現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發展進步上。這為后來介紹青銅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鋪陳。
教學方法
分組導學,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活動:
1.查找相關圖片資料 2.制作cai課件
學生活動:
查閱奴隸社會的相關資料,了解奴隸的悲慘境遇,醞釀角色。
師生活動:
課外閱讀歷史教材,審閱同學們編寫的小劇本,提出修改建議。
教學資源
① 書籍:《課堂--與案例》、《中國歷史》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中國考古學通論》(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② 參考網絡網址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天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