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動案例《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前言(精選2篇)
探究·活動案例《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前言 篇1
新的課程改革,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同時也給廣大教師提出了一系列亟待研究的課題。
進入新課程實驗之后,教師們深入研究新的《課程標準》,轉換思路,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使各科教學的局面耳目一新。但也有部分教師感覺新課標提出的一些理念,付諸實踐難度較大。特別是有關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理念,實踐中缺乏足資借鑒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用案例。
本輪課程改革的重大變化之一,是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與具體化。新課標用三個層次七項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取代了傳統的三個層次三項目標即“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與思想教育”。其中,“過程與方法”成為課程教學目標,還是第一次。制定這一目標的基本理念,在新課標里已有清晰的表述。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如何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等等。這些是廣大參與新課程實驗的一線教師特別關心的問題。他們各顯神通,為解決這些問題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智慧,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們設計編寫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案例,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主動學習與合作學習,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我們從中挑選了很小的一部分,編成這套《探究·活動案例》叢書,供實驗階段的一線教師參考。這些案例,大多可直接或略經改造后用于教學,少量的可能不宜完全照搬,但其思路定有可資借鑒之處。
叢書面世之后,懇請廣大教師提出寶貴的改進意見,并將您設計的精彩案例奉獻給我們,讓再版后的本套叢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余桂元
探究·活動案例《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前言 篇2
第13課 六王畢 四海一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一、課標內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秦王掃六合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難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與作用
三、教學設計:
。▽胄抡n)
師: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割據混戰,不斷兼并,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释Y束割據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已成為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由諸侯割據向統一的封建國家發展,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那么,在七國中,哪一個諸侯國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呢?(生答: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秦是怎樣統一中國的。
(新知教學)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分組討論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生:各組推出代表回答問題。
師:綜合學生回答的要點作出點評歸納總結。
2.秦統一的經過
師:秦王嬴政親政后,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一方面用賄買、離間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國,另一方面實行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各個擊破。(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和秦滅六國的經過,重點要求學生記住三個要點:(1)人物:嬴政;(2)時間: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陽。)
師:公元前221年,秦盡滅六國,實現了統一,偏處西方一隅的秦國歷史結束了,統一的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對我國歷史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秦統一的意義
師:同學們請回答秦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生:各組學生積極回答,相互補充,共同完善。
師:歸納總結,安排學生討論:你能否描繪一下課本上嬴政的畫像?秦統一是嬴政一個人的功勞嗎?
生答師補充:聯系秦統一的歷史條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勞只是實現統一的因素之一,秦統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在完成統一中所起的作用,應給予充分肯定。
師:以上我們探討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經過和意義,那么,下面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統一中國與我們今天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有什么聯系?(教師指導學生從統一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今天我們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方式方法等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師過渡:秦王嬴政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于他在完成了統一之后,為鞏固統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別請四個組的同學對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進行歸納總結。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第一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指導第一組學生閱讀課文,和學生探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并向學生依次提出下列問題。
1.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生:看書歸納出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2.嬴政為何自稱皇帝?為何被稱為秦始皇?
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職權范圍是什么?
生:根據課本“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回答。
4.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與郡縣制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5.這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響?其中,哪項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從這套制度對當時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角度來討論回答,并說明今天我國的縣級地方行政機構是對秦朝郡縣制的沿用。
6.這套制度的建立屬于哪個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師過渡: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戰國以來,各國文字、貨幣、度量衡各不相同,相當混亂,這不僅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造成極大不便,還影響到國家政治上統一的鞏固。
三、書同文,車同軌(第二組學生探究討論)
1.書同文,車同軌”這一個主題講述的內容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經濟方面。
2.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統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樣統一文字的?多媒體展示各國文字的不同及秦統一文字的過程。
生歸納:秦朝把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體,還允許通用隸書。
4.中國的漢字從出現到秦朝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
生答師補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5.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體展示資料。
生互相補充: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統一車軌等。
6.為什么秦朝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說明。
7.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朝會是怎樣一種社會狀況?
生:暢所欲言,思想活躍。
8.這些經濟文化方面的措施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歸納: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
師過渡:秦始皇完成統一后不久,出現了兩起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焚書”和“坑儒”。
四、焚書坑儒(第三組學生探究討論)
1.“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書坑儒”?誰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生:閱讀課文講述故事。
3.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強思想控制。
4.“焚書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樣?
生答師補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極其粗暴野蠻的手段來維護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其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許多儒生被殺,嚴重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以來學術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風氣。
師過渡: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萬里長城(第四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多媒體展示秦長城示意圖,說明秦長城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這一主題講述的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哪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點?
生歸納:民族關系方面。“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鑿靈渠”。
2.識讀《秦朝疆域圖》指出秦長城的起止點在哪里?
生: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3.秦朝為什么要修筑長城?
生:介紹匈奴族的歷史,指出修筑長城是為了抵御匈奴。
4.萬里長城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但修筑它需要大量勞力夜以繼日超負荷的勞動,勞工不堪苦累,無數人慘死在長城腳下,也為我們留下孟姜女哭長城的千古絕唱。哪個同學給大家講述這個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秦始皇修長城的什么看法?你的見解如何?
生:暢所欲言,歸納長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興安境內有一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靈渠。
6.秦始皇為什么要派人開鑿靈渠?靈渠的開鑿有何作用?
生答師補充:靈渠的開鑿對桂林有著重大意義,建議學生去靈渠實地旅游考察,了解靈渠在今天發揮的功能以及如何進一步開發靈渠的旅游資源,以此培養學生愛我家鄉的意識。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別是哪里?
生:展示有關秦朝疆域的口訣或示意圖的小制作。
。ㄐ〗Y)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族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的統一,最終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強大的秦帝國。
。ㄕn堂活動)評價秦始皇
教師介紹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客觀、全面、一分為二。學生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并在課后寫成小論文。
十、板書設計
第13課 六王畢 四海一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2.秦統一的過程
3.秦統一的意義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2.在中央設“三公”
3.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三、書同文,車同軌
1.統一文字
2.統一貨幣
3.統一度量衡
4.修筑馳道,統一車軌
四、焚書坑儒
五、修筑萬里長城
1.北擊匈奴修長城
2.南征越族鑿靈渠
3.秦朝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