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中國歷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中國文物之門)
(國學網.古蜀王國的圣地三星堆的文物鑒賞)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文明”一詞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青銅器制造工藝上。
(多媒體演示)司母戊鼎圖片。
教師針對圖片提問:同學們,我們看的圖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長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時 鑄造這樣一個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時操作呀?可見商朝的青銅鑄造業,有多么大的規模了!
教師引導:剛才,我給大家講了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突出表現在青銅器制作工藝上。現在請大家很快的瀏覽一下課文小標題,想一想青銅文明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還表現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方面。
教學過程
分組導學
根據課文內容,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每四人一小組。第一大組閱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目的內容;第二大組閱讀“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一目內容。請同學們邊看書邊思考屏幕上給出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
第一大組問題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業?
2. 青銅器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
3. 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第二大組問題
1. 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2. 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過渡:現在我們看第一大組的同學如何解答第一大組問題。
教師提問: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
特點之一:生產規模大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圖片
特點之二:工藝精美
(多媒體展示)
青銅農具:銅鏟(商)、銅 (西周)
青銅兵器:玉援銅內戈(商)、銅劍(西周)
青銅用具:銅爵(商)、銅鏡(商)
特點之三: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多媒體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并簡介圖片
教師提問: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處?
學生回答: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
教師引導:這說明我國青銅制造業不僅僅分布在商周統治中心地區。在西南等邊遠地區青銅制造業照樣盛行。這說明當時青銅制造業還有何特點?分布怎樣?
特點之四:分布廣泛。
教師過渡:夏、商、西周的手工業,除了青銅鑄造業之外,當時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發達。(教師簡單提一下陶和瓷的區別,稍作講解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引導:那么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表現如何呢?請第二組同學概括一下。
農業發展表現:
1.商、西周時“五谷齊備”
2.技術改進:選種、施肥、治蟲害
3. 生產工具改進:西周開始使用青銅農具
畜牧業發展表現:
1. 品種繁多:馬、狗、牛豬等
2. 牲畜圈養
3. 牧場放養(規模大)
判斷題:青銅文明就是青銅器工藝高超。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布置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奴隸社會及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F在我請一些同學來演繹奴隸的悲慘生活。
(多媒體展示同學們編的小劇本)
場景一
學生角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