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
點擊::第一范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掌握宋元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了解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討比較分析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區別,體會活字印刷術的創新性,認識此項發明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
通過閱讀了解指南針的發明、改進、應用、傳播情況,認識指南針對中國及歐洲航海業的促進作用。
回憶已學有關火藥的知識,了解火藥、火器的改進,應用情況,及其對中國作戰技術的影響,對歐洲社會的巨大的震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2)通過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說明這一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
設計思路
1、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
解決辦法: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圖書館、網上多渠道獲取信息,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及向世界的傳播,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課的難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初一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系,會有助于對難點的理解。
2、教法選擇
教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閱讀指導法
學法:閱讀、講述、歸納、動手實踐、分組討論法
3、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準備:
(1)自制活字印刷品、指南針的材料。
(2)復習本章前面四節課和第一章第七節、第八節隋唐文化的內容,嘗試探究宋元文化繁榮的原因。
(3)布置學生搜集與沈括、郭守敬有關的故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15世紀世界航海史上有兩大壯舉,其中之一就是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歐洲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遠洋航行,1497年-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開辟了從歐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歐洲的環球航行。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1、“這些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會不會迷失方向?為什么?” 2、“指南針是哪國人民發明的?” 3、“指南針是我國人民在什么時候發明并應用到航海上的?又是在什么時候傳到歐洲的?”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和北宋時期,我國人民分別發明了什么印刷術?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67頁第二段并回答問題。
2、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活字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課文70頁“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創造的艱辛,并有助于理解學習的內容。
3、后來活字印刷術又有什么發展?王楨還有什么貢獻?今天的印刷業又有了什么新發展?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并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
4、請同學們概括活字印刷術發明和推廣的情況。
5、想一想,印刷術在技術上的不斷改進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1、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是什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第一段并回答。
2、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它有哪些缺點?
多媒體演示司南模型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
3、指南針是何時出現的?有何優勢?除用于航海外,還可用于哪些方面?它是怎樣傳入歐洲的?
多媒體演示指南針的模型及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學習的習慣和依據史料獲取信息、學習歷史的方法。。
4、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古人是如何發明火藥的?火藥有哪些用途?它是怎樣傳人歐洲的?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第二段并觀察與思考題相關的插圖回答問題。
5、宋元時期,主要有哪些火藥武器?
多媒體演示“突火槍、火箭、火炮”。
教師補充:突火槍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鹌鞯陌l明開始了軍事方面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戰術革命。它首次把化學力量和單兵戰斗結合起來,在戰爭中顯示出強大威力。
6、想想看,金元時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發射原理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分析問題。
7、三大發明是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
標志性的成就,但它們都是在宋元時期發明的嗎?
教師補充:三大發明有一個歷史過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發展。
三、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其意義
多媒體演示培根、馬克思有關四大發明的觀點,以便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四、沈括和郭守敬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與沈括、郭守敬有關的故事,課上由2~3人講述,并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學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教師小結:“為什么說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時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引導學生回憶宋元的歷史發展,得出:宋元時期政治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各民族各地區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承繼隋唐時期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勞動等等,都是宋元時期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從中體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鞏固練習: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問題1并回答:不會,因為船上裝了指南針。
回答問題2:中國人
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掌握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等基礎知識。
學生根據課件提示嘗試自制活字印刷的過程,然后分組討論研究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得出答案。
雕版印刷的缺點:費工、費時、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發現錯別字需整版重新雕刻,這些缺點促成了印刷術的改進,所以說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歷史的需要。
活字印刷的優點:突出兩個“變”字—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學生回答:木活字、套色印刷以及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盤等;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
學生回答: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傳播極廣,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回答:戰國時期我國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回答:由銅盤和磁勺兩部分組成;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缺點:體積大,磁性小,轉動不靈活,沒能廣泛使用。
學生在閱讀觀察的基礎上回答: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運用于航海事業;其優勢是體積小,磁性大,轉動靈活,便于廣泛使用。
指南針的其它使用方法:軍事、生產、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險、勘探、旅游等。南宋時,與中國在海上頻繁貿易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針帶到近東地區,約十二世紀下半葉指南針傳入歐洲,促成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唐末開始用于戰爭,北宋廣泛用于軍事,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現。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火藥的用途: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彈藥、開山修路、開采礦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軍事應用中顯示出來的。
學生回答:突火槍、火箭、火炮
回答:金元時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發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燒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來推動火箭向前、升空。
學生回答:不是,此前還有雕版印刷、司南。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學生活動:課上由2~3人講述沈括、郭守敬的故事,并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學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預期效果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初一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以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給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影響為突破點,將中國史融入世界史中,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起歷史的縱橫聯系,會有助于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制作,體驗自制泥活字、排版、印刷工序的操作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在實踐中親身感受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學以致用。
指導學生觀察本課中的有關插圖,閱讀相關的歷史材料,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學習的習慣和依據史料獲取信息、學習歷史的方法。
大家動腦筋,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提煉知識,并形成準確的歷史概念。
引導學生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從教科書、材料中多渠道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有效的突破難點。
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回憶已學知識,便于學生從前幾課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