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和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認識宋詞及三位著名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了解元曲、關漢卿和《竇娥冤》;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時期繪畫與書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繁榮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宋代書法家“宋四家”和元代書畫家“趙孟頫” 。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宋詞、繪畫、書法藝術作品的鑒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圖文情境,加強課堂的熱烈氣氛和教學的直觀性,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
采用講授法、談話法、啟發式、比較法、合作式的教學方式,形成師生互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了解《資治通鑒》的寫作過程,及《資治通鑒》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通過對宋詞、繪畫、書法藝術作品的鑒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與“宋詞和杰出的詞人”
難點: 在介紹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成就時,如何逐步形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現象的能力;宋元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理念或意圖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提問:這首歌曲的詞作者是誰?你知道他在我國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什么嗎?
展示《宋元文化》課件。 學生欣賞音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意圖:通過歌曲激發情感,回答教師的提問,讓學生在視聽情境中感受宋詞的魅力,并在情感體驗上與本課內容相聯,順勢導入新課。
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教學條件。
[新課教學]
一、史學: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引導學生閱讀漫畫司馬光砸缸
提出問題: 司馬光寫了一本什么樣的書?
多媒體展示司馬光與《資治通鑒》的圖片
“史學雙璧”提問: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還有一部能與之媲美的一部史學著作,也是一位以司馬為姓的史學家,你們大家知道是誰嗎?
由學生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主持編寫了一部多達294卷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史記》
比較一下《資治通鑒》和《史記》在編寫體例、內容、記述的歷史階段方面有什么異同? 意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資治通鑒》來了解編寫此書的目的“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
依據:回顧以前的知識;回憶的學習方式主要為本課內容學習作對比,即突出編年體與紀傳體的不同。
二、文學:宋
詞和元曲
——學生宋
詞賞析會
表演朗誦詞人的代表作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查找資料,并組織學生討論:蘇軾,辛棄疾,李清照詞人的風格?
1.豪放派詞風的開創者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