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課程目標:以宋詞為例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成就。說出《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宋詞、史學、繪畫、書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了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資治通鑒》和《史記》體例的比較,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整理歷史知識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學習培養對歷史的理解 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④舉行古代名詩、詞比賽。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宋元文學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司馬光對工作的執著和嚴謹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宋詞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難點:本課頭緒多,應突出重點,繁簡適度
課前準備:收集歷史典故,著名詞人作品,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達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時期我國古代文學也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或多媒體《清明上河圖》導入)
正文部分
一、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師:中國古代史學著作很多,請大家說說看你能說出幾部?(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燈打出《資治通鑒》,接著提問:這部書的作者是誰?你知道書名的來歷嗎?
生:司馬光。因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政道”故名。
師:請兩名同學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剛才 兩位同學表演非常精彩,同學們,你知道《資治通鑒》這部書的體例嗎?它和《史記》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組討論后回答 (略)。
多媒體顯示表格(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比較)
師:北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孱弱的王朝,為什么出現了《資治通鑒》這樣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見,從多角度回答問題
師:從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歸納。根本原因是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沖突中處于劣勢,加上階級矛盾尖銳,使北宋政治家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他們把目標轉向歷史總結,以為當世統治者的借鑒。客觀原因是書院制度完備學習風氣活躍,北宋文化普及較高,為《資》的編寫提供大量人才,同時印刷術進步,使書籍 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馬光等人嚴謹治學精神。
動腦筋:思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活字印刷經濟又省力?
二、宋詞的杰出詞人
師: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著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后,音樂發展較快,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了便于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出現,到宋時達到頂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一時期主要詞人有哪些?
生: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用幻燈打出三人頭像,介紹他們生平)
(用多媒體講述三人作品及特點)多媒體顯示蘇、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嬌 赤壁懷古》、《如夢令》及《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要求同學跟著大聲朗讀,并體會他們的風格特征。得出蘇、辛詞豪邁奔放(豪放派),李詞特點風格委婉(婉約派)。
要求學生制表歸納三人主要作品及風格
三、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師:我國繪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到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表現大眾生活的風俗畫,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圖》。指導學生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