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3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教案
課題第23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個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知道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了解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正確分析其歷史影響。國古典小說的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時期世俗文學的成就。過程與方法:通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圖,培養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和歷史想像能力。閱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培養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條件的地區,參觀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名勝古跡、歷史文物,收集相關材料,寫一篇歷史游記,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相比時間早、規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他的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交流。清朝的閉關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對中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教學難點:閉關鎖國的影響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明初,對外交往活躍頻繁,中華民族實現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那就是鄭和下西洋。到了清代,中國的對外政策卻轉向了閉關鎖國與保守落后。你想了解鄭和創建亞非海上通道的壯舉嗎?清朝為什么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種變化對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內容分析本課內容介紹了明清兩朝的對外關系和對外政策。一、鄭和下西洋“西洋”是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一帶。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這些都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從14XX年到1433年近30年里,鄭和率船隊先后航海7次,到過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區,共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每到一處,都向當地宣揚明朝的政策,贈送禮物,同該國建立友好關系;并和當地商人、居民進行互惠互利的貿易活動。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二、閉關政策閉關政策的含義: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清朝前期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一是經濟上沒有迫切的需要——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不需要外來商品可以自給自足;二是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從18世紀下半期起,中國的封建社會已處于“衰弊陵夷之際”,清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滋擾生事”,推翻它的統治。閉關政策的主要表現:限定通商口岸;對進出口貨物的限制;提高關稅,抑制進口;實行行商制度,壟斷對外貿易,監視外國商人。閉關政策的影響。重點難點本課的重點是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本課難點是正確分析閉關政策的影響。教學建議充分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用講故事、設計表格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比較歸納的能力。問題解答為什么說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使上的壯舉?提示 鄭和下西注的七個首創:時間最早,航行次數最多,航行人數最多,船隊船只最多,船體或排水量最大,航行范圍最廣,航行設備最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