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通用4篇)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
課標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武則天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②“貞觀遺風”;③ 唐玄宗
前期的統(tǒng)治措施;④開元盛世;⑤曲轅犁和筒車;⑥唐都長安。
1、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初步掌
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2、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
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武則天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為唐朝走向全
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重要
人物。
2、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yè)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tǒng)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
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唐都長安是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
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開元盛世
二、難點: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提問: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
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fā)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4、唐都長安
(導學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
史有大致了解。
課后作業(yè)
1、( )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廢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國號為( )。
2、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是在唐玄宗( )期,史稱(“ ”)。
3、描繪“開元盛世”的基本情況:( )。
4、唐朝改進的生產工具,主要有( )和( )。
5、負有盛名的“唐三彩”產于( )。
6、唐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的( ),人口達
( )萬。
7、寫出詩人杜甫稱頌“開元盛世”的詩: 教學反思: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2
貞觀之治
課標內容: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輕徭薄賦、知人善任,重視納諫;②加強中央權力,完善科舉制度;③貞觀之治。
1、通過分析唐太宗的執(zhí)政措施和政績,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了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4、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后練習題,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定社會、鞏固統(tǒng)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tǒng)治政策的結果。
2、搜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tǒng)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通過對其統(tǒng)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2、輕徭薄賦是歷代統(tǒng)治者恢復經濟、穩(wěn)定社會、鞏固統(tǒng)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3、通過唐太宗重視和善于納諫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貞觀之治”的含義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3、“貞觀之治”的內容
二、難點: 1、如何評價唐太宗
2、如何看待歷出現的“盛世”現象
教學方法: “自學——問題——討論”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么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fā)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統(tǒng)治土崩之際,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教學綱要:
一、玄武門之變: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1、原因 2、表現 3、作用
三、知人善任:1、原因 2、表現 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導學小結) 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以突破難點。 課后作業(yè):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間的年號為( ),他是發(fā)動( )做了皇帝。
3、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為相,人稱“房謀杜斷”。前后向唐太宗上諫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隸屬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為解決“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 )和( )。在當時通過科舉考試做官,應該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fā)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 )。
9、“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教學反思: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3
開運河 創(chuàng)科舉
課標內容: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tǒng)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chuàng)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lián)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tǒng)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fā)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chuàng)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tǒng)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tǒng)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chuàng)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tǒng)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yè):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tǒng)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tǒng)一后(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chuàng)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tǒng)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
教學反思: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4
唐代的中外交往
課標內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
②廣州是的外貿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jié);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
⑦鑒真東渡;
⑧玄奘西游。
1、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
力。 2、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后的比較鑒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
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鑒別能力。
4、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
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lián)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2、運用觀察、聯(lián)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jié)和中國的鑒真、玄奘等,為發(fā)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唐代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于世界地位,對外交通發(fā)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2、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鑒真、玄奘等為發(fā)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二、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教學綱要: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jié)
二、鑒真東渡
1、鑒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鑒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游的貢獻
課堂練習:
1、唐朝的外貿港口是( )。唐政府在廣州設置( ),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 )多個。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 ),還把唐朝的建筑技術、醫(y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時,僧人( )西游( )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 》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qū)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zhèn)浜蛯W問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