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教案
課題第4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個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唐朝衣食住行的時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創新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通過想像唐人的生活,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過程與方法:想像一下自己作為一個唐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情況,以此了解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內容。
通過閱讀課文及討論,想像自己作為一個唐人時的衣食住行情況,借此體會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像唐人的生活情況,體會盛唐時代生機勃發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發揚奮發向上的精神,塑造自信大度的氣質。教學重點: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隋唐時期創立并逐步完善的科舉制度,推動了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影響著那個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社會精神風貌。唐代的科舉制對盛唐社會煥發出的生機活力與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學難點:感知制度創新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因為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差距比較大,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本課將通過表演、想像等教學方式來加強學生的體驗以解決這一難點。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設情景,激發興趣,揭示矛盾
師:老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兒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干部,用什么辦法?
師:謝謝大家這么多的好主意,老師現在心里有數了。那么,如果我們是一位封建帝王,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拔一些有才干的官員呢?
因學生在前面的討論中已經感覺到了選拔一個人才要考慮很多,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時比較慎重,也覺得略有困難。教師相機點撥:其實那些封建帝王也真的遇到了我們現在的這個問題,他們也為此做了很多嘗試:有親自去查訪的,有發文布言征求的,也有以門第選拔的……但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直到隋唐時期,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重要制度――科舉制。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一目“科舉制煥發的活力”,然后同桌說說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生:閱讀課文,討論。
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后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隋朝以前,選官時講究門第,只有高門大族的子弟才能做官。隋文帝繼位后,改革選官制度,按德才標準選拔官吏。進士科是隋煬帝時加設的。唐太宗時加試經史,唐高宗時加試帖經、雜文,武則天時初行殿試。那時的人們普遍推崇進士科,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科舉對士子學人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實行科舉制,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基礎;也為士子們創造了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他們中的佼佼者進入統治集團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同時,科舉制還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19世紀英國文官制度的產生就是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啟示的。 唐代物質生活豐富多彩,富于創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和服飾時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體現出帝國自信開放的宏大氣度和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