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分析
新世紀(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一、時段:6—10世紀(581-960年,共380年的歷史),隋唐時期的歷史。
二、主要特點:
1.中國進入蓬勃興旺的隆盛時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亞洲地區中心。
3.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隋唐時期是世界上最繁榮發達、最文明先進、最富庶的國家:
(1)社會制度先進,是封建制度最為繁榮昌盛時期。(日本大化改新學中國)
(2)生產發展水平高,農耕文明發展。(糧食單產是歐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唯一保持長期統一的國家。(中國由分立走向大治。當時大食帝國、西歐處于分裂狀態)
(4)文化繁榮發達、開放、開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傳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達頂峰,中國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長安成國際大都會。(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絲綢、瓷器、造紙術外傳)
(6)是亞洲的中心,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如對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鮮。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國一樣統一,經濟上像漢人一樣燦爛,生活上中國一樣安康”。
為什么以“繁榮”“開放”為主題?而不以封建社會發展的隋唐時期相概括?
(1)繁榮是指當時國家經濟發達,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訓,政治清明,武功輝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強大。
(2)開放是指是當時的社會經濟上繁榮昌盛,政治上博采眾長,思想文化上廣泛吸收異域文化成就,文學藝術和對外聯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現與開放。
同時,繁榮與開放是一體的,繁榮促進了開放,開放又推動了繁榮,終于使隋唐社會處在繁榮與開放的境地。
(3)從前是以社會發展歷史為線索為標準的。
春秋戰國——奴隸向封建過渡,秦漢——封建成長,三國——發展,五代宋元——封建繼續發展,明清——封建衰老。
(4)現在是以中國文明史發展線索為標準的。
三、教學重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本課有兩個子目,它們分別是:“隋的統一”和“貫穿南北的動脈”。其中以“貫穿南北的動脈”也就是大運河的內容為重點,這是因為大運河的開鑿不僅僅是隋朝一代的歷史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不僅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更展現了中華文明史的光輝與燦爛。在本課的“每課一得”中還向學生介紹了世界上的其他著名運河,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展現了新世紀(版)教材的一大特點。一些講了的知識并不考,學得多,考得少,學生們愛學,興趣高。
在文明史中淡化了階級斗爭和王朝建立過程。由此,隋的統一不是重點,隋末農民戰爭、唐末農民戰爭都不做重點介紹。隋末農民戰爭對于貞觀之治的作用只要在行文中講明即可。唐王朝建立與唐末農民戰爭亦不是重點,點到為止即可。
關于對隋朝文帝與煬帝的評價問題。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本課有三個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教材在內容的安排上,第一、二子目的設置是為第三子目服務的,所以本課的重點是“貞觀新政”,因為它是初唐政治繁榮的重要表現,而且貞觀之治還是中國漫長封建社會中少有的清明統治!疤铺诘挠萌撕图{諫”與貞觀之治有因果關系,但學生不易弄清,教師需要加以指導、明確,這個問題可以作為難點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