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分析
但是,它沒有為國內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明政府的貿易原則是“厚往薄來”,即高價收購外來貨,低價出售中國貨,且大量輸入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品,與國計民生無關。其目的是為了顯示中國強大,滿足自我虛驕的心理,加深以我為中心的觀念。所以,新教材在肯定它的影響同時,特別指出了它的弊病。
對于閉關政策,教材介紹了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表現,以及閉關政策的影響,教學中可以利用“材料閱讀”,同隋唐時期進行對比。
關于“閉關鎖國”政策。
關于課文“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閉關政策”的幾點說明:
(1)自漢朝至明初,中國一直處在世界文化發展前列,在對外關系上也一直處于開放的心態。
(2)實際上自明末以來就出現這一傾向,清初更一反常態,采取“閉關鎖國”政策。
(3)官方文書上并沒有這樣明確的言辭,而其實際做法就是處處與世隔絕,主觀上中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
(4)原因:
①中國自給自足經濟的影響,不需要外國商品。
②封建統治固步自封,驕傲自大,團關自守。
③擔心反清力量北上。
④外來殖民者武裝訛詐,海盜,威脅清統治。
⑤害怕內外勾結,共謀反清生事。
(5)主要表現在:限制對外貿易,限制國產貨物出口;減少通商口岸數量;禁止教外國人漢語;盲目自大;排斥西學;監視外商等方面。
(6)后果與影響:書中肯定它有防御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尤其指出它的嚴重后果:造成國人閉目塞聽,社會保守、中國停滯不前,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導致航海衰退;喪失貿易自主權;拉大與外界差距;
“每課一得”介紹了歷史上華僑的情況,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同學進行社會調查、訪談等活動。
第24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本課內容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部分沒有直接對應,但在對中國古代史的整體說明是如此概括明清時期特點的:“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和鞏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專制統治不斷強化,對外閉關鎖國,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本節教材包括三個子目,“明清經濟發展”“近代化因素萌發的趨向”“西方列強擠壓下的危機”。第一個子目敘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國手工業、商業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其水平超越前代,形成我國封建經濟又一個,也是最后一個高峰。第二個子目講述了明中葉以后,中國社會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封建社會中出現了向近代文明,也就是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勢。“列強擠壓下的危機”把西方主要國家向近代工業國家轉化和康乾盛世中國統治者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加強專制統治做了對比。
什么是危機?危機就是危險,就是潛在的矛盾爆發的危險因素或導致社會落后的危險因素。從廣義上說,任何時代都有危機。而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危機是說社會各方面潛在這樣的危險,如生產技術進步緩慢、土地短缺、人口壓力、民族矛盾、統治制度缺乏活力、閉關鎖國、文化落后等。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看不出來的,而一旦與西方資本主義接觸后,就立刻表現為社會問題。因此,所謂“社會危機”其實是在中西對比的意義上說的,因為這個時候中國這個傳統的封建的、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已經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挑戰了,中國仍在自己的軌道上安步行進,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現,就是社會落后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