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分析
第7課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本課分三個子目:“雕版印刷”“火藥”“趙州橋”。這三個子目都是重點。
第8課 璀璨的文學藝術
有三個子目:“千古吟誦的唐詩”、“觀者如山”的樂舞、“滿壁風動”的敦煌藝術。三子目在課標中屬于最低層次要求,三個子目以唐詩為主。
第9課 “貴姓何來”:中華諸姓的來歷
這是一節學習與探究課;顒拥哪康脑谟谑箤W生在了解中華諸姓的知識的基礎上,認識其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融洽精神。幫助學生破除狹義的同姓家族意識,樹立中華民族大家庭觀念。
隋唐時期繁榮的原因:
(1)以曲轅犁、筒車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2)地主階級沖破豪門大族世襲壟斷,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以科舉制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確立,鞏固了社會變革在成果,煥發了社會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調制、隋律、唐律疏議)
(4)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堅強后盾。(唐朝皇帝勵精圖治、以教化代刑罰)
第二單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一、時段:960—1368年(4XX年歷史)
包含三個階段的歷史:
1.宋與遼和西夏并立。
2.南宋與金對峙。
3.元朝大一統局面。
二、主要特點:
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
(1)總的趨勢是由一統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統一。
(2)從地域上說,由中原向四周;從東北到西北,從北方到南方;表現在宋遼夏金元在軍事上的戰與和,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國向世界擴散,東西方的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中國在此時仍處在先進地位。中國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
地域上也包括從陸路到海洋,中華文明通過陸路、海路向外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化典籍也向外國輸出。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馬可•波羅到中國。阿拉伯文化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
(3)從文明形態上說,由游牧文明、漁獵文明到農耕文明。
(4)從碰撞的范圍講,表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5)從程度上講是發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給人民帶來苦難,(11—13世紀,歐洲有十字軍東征,有蒙古軍的西征)在交融中促進了交流,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發展。
(7)宋元時期是秦漢以來中外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顯示了中國的魅力,對世界文化進步起了重要作用。世界上優秀文化的傳入,也豐富了中華文明。
三、教學重點。
第10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
課程標準: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并立
教材分三個子目介紹本課內容:“澶淵之盟”介紹了北宋政權與遼政權的建立,以及雙方戰與和的關系;“宋夏和戰”介紹了西夏政權的建立以及同北宋政權的戰與和;“碰撞中的融合”介紹了遼和西夏代表的游牧文明和北宋代表的中原農耕文明間的碰撞與融合,遼和西夏的統治者注意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推動了契丹與黨項族封建化和與漢民族融合的進程。從三目的標題上,我們可以明顯認識到北宋、遼、西夏是三個并立的政權,在民族關系方面,既有對立和斗爭,例如遼、宋、西夏之間的戰爭,也有共同發展、友好往來,相互學習,例如北宋與遼、西夏的榷場貿易,遼、西夏接受中原先進文明等,而后者是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在密切交往中進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