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生命力的一個整體,是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結果。
對元朝歷史地位的不同評價。
第15課 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課程標準:了解“四大發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在隋唐科技成就的基礎上,宋代又出現了一些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本課的重點應為前兩個子目“活字印刷”“指南針與火藥的應用”,尤其要注意它們對于促進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棉紡織技術革新”可以結合宋代經濟發展講述。
課后“活動建議”希望同學通過實踐法感受活字印刷的優越性。新加坡的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設想自己穿過時間隧道,采訪了活字印刷的發明人畢昇和記述人沈括(“每課一得”中介紹了沈括和《夢溪筆談》),畢昇敘述了活字印刷的發明過程和工藝,沈括則談了對這一發明的評價及發展前景展望。
第16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課程標準:說出《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以宋詞為例,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本課的三個子目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意境悠遠的宋詞”是重點,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一目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每課一得”介紹了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過程。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按照活動建議,讓學生調查當地的地方戲,查找它的源流。
對照課程標準,“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一目中,同學應該掌握哪些內容?教材這部分應如何處理?掌握第一自然段內容即可,其它內容(大小字)作為材料使用。
對司馬光與《資治通鑒》的不同評價。
第17課 探究《清明上河圖》展現的社會風貌
關于本課的活動目標和活動準備,教材敘述的已經很清楚。
有些教師沒有按照教材各課順序,而把本課與第13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效果很好。
關于課后的活動建議,有些實驗區使用了,效果很好。
在活動中,歷史教師可以和美術教師合作。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一、時段:1368—1840年(472年歷史)。
明朝與清朝前期(鴉片戰爭前)。
二、特點
為什么以“繁盛”與“危機”來概括?
以往,我們常常用“封建主義的衰落”來說明。從社會發展史角度,往往以社會制度的變化來定性的。
本次課程標準是從中國文明史角度來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現中國文明發展的全貌。從“繁盛”“危機”兩個方面說明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的總體特點,實際上也是想說明: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鞏固同時,又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從文明的發展而言,它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積累越來越多,所以達到了“繁盛”時期。從社會發展而言,文明的發展中也可能出現“危機”。
所謂“危機”是指這個社會已潛伏著很多危險的因素。任何社會都會產生危機。因此,明清時期的危機早就存在,尤其是在與西方各國相比較時,面臨著西方的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的挑戰,中國落后的農業文明,緩慢發展的生產技術,閉關鎖國的錯誤政策,缺乏活力的統治機制,更顯現了它的落后,于是,這種潛在的危險也就釀成了社會的全面危機。
三、教學重點。
第18課 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本課有三個子目,它們分別是:“明清帝國的更替”“皇權高度膨脹”“八股取士與文字獄”。第一目“明清帝國的更替”主要講述的是這一時期朝代的更替,第二目、第三目分別從政治和思想角度來說明明朝和清初專制統治強化的情況。其中以皇權高度膨脹為重點。明清帝國的更替這一子目在教材中以小字內容出現,作為過渡,它突出了教材的特點:以中華文明史為主線,不過多追求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