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8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教案
課題第16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個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司馬光和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學習,知道《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并能識別《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過程與方法:對照《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明確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撰特點,初步培養比較問題的能力。對優秀宋詞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增強對元代戲劇藝術的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宋元文化的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后人的不僅是一筆難能可得的精神財富,如司馬光嚴謹治學的精神,李清照和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等。教學重點:《資治通鑒》的體例教學難點:宋詞的成就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北宋時期,一場激烈的朝廷論爭圍繞著一部名為《資治通鑒》的書展開,一些人堅持要毀掉這部已經雕版的著作,幸虧有人以書中有宋神宗的“御序”為由,將書保存下來。你想知道這部幸免于難的《資治通鑒》是怎樣的一部書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可知道這首千古絕唱的出處?你是否想走進意境悠遠的宋詞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世界,去盡情領略宋元文化的風采呢?內容分析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時期。本節課涉及了宋元時期的史學、文學藝術等內容。一、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史書體例比較簡表史學著作史書體裁主要特點《史記》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資治通鑒》編年體按時間順序將史事和時間緊密結合二、意境悠遠的宋詞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蘇軾北宋《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兩宋之交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辛棄疾南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三、“感天動地”的元雜劇元雜劇的含義。劇作家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重點難點《資治通鑒》、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元雜劇是教學重點。教學建議多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和觀察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解惑動機,進而積極思考和參與。問題解答對司馬光幼年勤奮學習的精神,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借鑒?提示 我們應發揚其勤奮刻苦、自覺自律、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材料閱讀 閱讀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為什么能夠興盛。提示 元統一后,城市經濟繁榮。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作為直接反映生活的戲劇形式元雜劇,適應了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業 一課一練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