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學和藝術
第24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學和藝術教學 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東晉田園詩人 陶淵明;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對建安詩人和詩歌、陶淵明的田園詩;書法、 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歸納總結的結果中體會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時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是誰?他寫的《神滅論》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來源:第一范文網]
教師導入:通過大家的回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同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映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我國古代人民所創造出來的燦爛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一種驕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 及其成就。
一、建安詩人與陶淵明
1、建安詩人:“三曹”與“建安七子”
教師首先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最高的要屬詩歌。在我國詩歌史的發展史上,這個時期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詩歌的發展不 僅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建安詩人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那么哪位同學能夠說一說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的特點是什么?前代詩歌指的是什么?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漢樂府民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稱這一派詩人為建安詩人?建安詩人包括哪些人?代表 作品是什么?“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稱作建安文學,因此這一時期的詩人稱為建安詩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
教師 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詩》,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建安詩人作品的特點是什么?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是曹操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給社會所帶來的災難:鎧甲成了蟲蟻的棲身之所,成千上萬的人倒斃疆場,無人收葬,白骨遍野,裊無人煙,活命的還不足百分之一,想起來使人斷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將李催、郭汜作亂關中的景象:戰亂波及之處,民不聊生,一個饑餓的婦人,把親骨肉拋棄,聽到嬰兒的哭啼聲,硬著心腸擦著眼淚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