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
2、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三、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3、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
告訴學生查資料的途徑 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從已學內容(第1—7課)中或博物館去尋找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或者告訴學生相關的歷史學習網址,如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網址,讓學生到網上去檢索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
分工合作 將學生分成石器組、木器組、銅器組和鐵器組等幾個組,確定各組召集人。各組分頭去查找資料,了解每一類生產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優缺點等信息。將檢索的材料寫成小文章或制作成課件,上課時向同學們介紹。
編演歷史劇 將有興趣的同學組織起來,尋找資料、自己編寫腳本、排演商鞅舌戰頑固大臣的歷史劇。
收集資料 查找有關商鞅的資料,全方位的了解商鞅,為課堂辯論做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導課,揭示課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的祖先一直不斷地在努力著。從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時期的銅制工具,生產工具的每一次進步,都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們知道這些變革的具體內容及其深遠影響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學習新知識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生產工具的變革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請同學們根據課前所搜集的資料,分石器組、木器組、銅器組和鐵器組,分別向大家介紹一下每一類生產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優缺點等情況。我們來比一比,看哪組同學準備得最充分,介紹得最好。
在學生介紹完了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圖表。
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情況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產工具 優點與缺點
木、石、骨、蚌 耒耜、蚌鐮等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銅、青銅 很少用于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
青銅雖硬,但比較脆,易斷
鐵 耙、鐮、鍤、鋤、鏟等 蘊藏豐富、開采方便、
質地堅硬
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們并沒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來幫助人們從事生產,減輕人們的負擔呢?引導學生了解早在春秋時,勞動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術,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時,奴隸們怎樣才能完成繁重的生產任務。(集體合作,共同勞動)
古書上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叫做“干耦其耘”。當鐵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廣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還需要奴隸們進行大規模的集體耕作嗎?
(不需要,鐵犁牛耕的推廣,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
如果奴隸主仍然殘酷剝削和壓迫奴隸,奴隸們會有生產積極性嗎?
(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生產得再多,自己還是什么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積極性)
如何調動奴隸們的生產積極性呢?于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勞動者通過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你們覺得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會帶來什么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