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勞動者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史書上把這種情況叫做“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可見,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個體生產逐漸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中;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叫農民,那些開明的奴隸主就成了新興地主,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戰國時期,群雄并起,戰爭不斷。處在那樣一個戰亂時代,怎樣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運呢?
(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為了富國強兵,戰國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主要有: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的改革,一時出現了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在眾多的變法中,變法最徹底,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各國為什么要變法?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出兩點:第一,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第二,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現實壓力,迫使各國變法。這也是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誰知道商鞅?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商鞅的生平嗎?
(商鞅原是衛國沒落貴族的后代,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因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稱為商鞅。商鞅從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當聽到秦孝公下令求賢的消息,便來到秦國,向孝公進獻富國強兵之木,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得到孝公的信任,進行變法)
商鞅的變法主張雖然得到秦孝公的賞識,但是頑固派大臣卻極力阻撓,雙方在朝廷上進行了唇槍舌戰。他們是怎樣進行激烈辯論的呢?請看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劇《商鞅舌戰頑固大臣》。
商鞅舌戰的情況:甘龍首先反對變法,他說:“圣人教導百姓,不改變舊的習俗;聰明的人治理國家,不改變舊的法制。用老辦法教民治國,官吏習慣,百姓也安心。”商鞅駁斥道:“治理國家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國家,就用不著去學習古代。從前,商場和周武王并沒有按照古法辦事,卻都打下了天下。夏桀和商紂王并沒有改革舊法,卻都亡掉了國家。所以,反對古法不一定就錯,遵守古法不一定就對。——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頑固大臣問:“秦國怎樣才能富?”商鞅答:“獎勵耕織。”
頑固大臣問:“秦國怎樣才能強?”商鞅答:“獎勵軍功。”
看完剛才的歷史劇,同學們對商鞅的變法主張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我們一起招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來歸納一下,秦國怎樣才能富,怎樣才能強,怎樣才能使秦國軍隊有戰斗力?
(獎勵耕織、獎勵軍功)
秦國要實現長久的富強,在戰國七雄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得到誰的支持?
(人民)
為解決將士、農民的后顧之憂,土地的歸屬問題自然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于是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使秦國的變法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秦國為什么時有舊貴族的叛亂?
(分封制使地方權力過大)
如何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建立縣制,縣令由國君任命)
怎樣才能更好的控制人民?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如何解決經濟混亂的狀況?
(統一度、量、衡)
經過上述啟發,完成下表: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變法目的 變法措施
富國 獎勵生產
承認土地私有
強兵 獎勵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