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課本劇的編演,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開放交流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
三、重難點
重點: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難點:張騫出使西域。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蘿卜等圖片),這些食品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但是大家知道嗎?這些好吃的東西可不是我們本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在二千多年前,從遙遠神秘的西域傳過來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兒嗎?又是誰開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又是怎樣的一番瑰麗的景象呢?請看第16課,這些疑問自然就有答案。
環節一:預習檢測
教師:閱讀歷史材料,并能從中獲取重要的歷史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能力,(出示知識填空)
1、漢朝把 和 以西,包括今 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的地區,稱為西域。
2、漢武帝之前,由于道路的艱險和 族的阻隔,西域和漢朝幾乎處于隔絕狀態。
3、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是 關系,直接影響到河套與西域等地區的安定和發展。
4、漢武帝時,派 兩次出使西域。
5、西域開通之后,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 產生了。
環節二:體驗探究,理解歷史
a、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1、西域這個古地名的具體位置
請同學們看西域地圖,找出陽關、玉門關,并說出和陽光玉門關有關的詩句。(展示陽關和玉門關,并展示有關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就是著名的玉門關和陽關。據說當年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此地傳人中原地區,所以人們把此地稱為玉門關,而陽關因在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著名的詩句已讓人們了解到出了陽關和玉門關就將遠別故土,進入西域地區了。
2、在秦朝和西漢初期,西域就生活著許多民族,這些民族建立了許多國家。但這些國家和民族與我國中原的秦、西漢政權卻沒有直接往來。因為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盤踞著一個兇猛、驃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四處征戰掠奪,給中原與西域帶來嚴重威脅。面對匈奴的威脅,地處中原的秦、漢王朝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幻燈片顯示的《匈奴與中原王朝和戰表》,請學生試試按表歸納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