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清經濟發展的表現:
大量引種外來高產農作物;
棉紡織、絲織和制瓷業發展;
商品經濟活躍;
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閉關鎖國:政策的產生原因,表現及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先學后教,以教導學”。師生互動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以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2.利用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
3.實物展示激趣法;
4.引進鄉土教材,以增強歷史學習的親切感和實際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15~17世紀,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中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經濟規律相符。但封建專制制度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以致國力日衰,這說明封建制度已無法推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已經衰落了。
2.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各國都向海外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其資本主義經濟日趨發達,綜合國力日漸強盛。同時期明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卻使中國無法和他國交流,而更加落后于世界急劇發展的總趨勢,種下了近代中國屢遭列強侵略而屢戰屢敗的惡因。所以從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歷史的發展趨勢看,封建專制統治已成為社會前進的障礙了。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與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這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聯系明朝對外交往的情況和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思考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通過閱讀、思考、表述、反問等培訓方式,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處理:明朝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是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典型表現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2.閉關鎖國
處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經濟策略;
基礎:自給自足的超穩定的封建經濟結構;
思維:天朝大國的淺見陋識;
客觀原因:歐洲殖民擴張;對中外交往的畏懼;
具體表現:海禁;影響:弊大于利,阻礙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難點:明清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處理:已趨于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事例分析:閉關鎖國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失去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阻滯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
教師課前準備
提示或建議
教學資源
實物資源
1.玉米、土豆、花生等農作物及爆米花、炸薯條、瓜子等小吃;
2.棉布、真絲、呢絨、化纖織物等紡織品;
3.清朝銀元一枚,銅錢若干;
4.景德鎮瓷器一件;
5.惠山泥人阿福一對、清水面筋若干只、三鳳橋和陸稿薦排骨包裝盒各一;
實物展示所用的材料可由教師也可請學生提前準備好,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尤其是本課歷史學習的興趣。
小黑板
第20課 預習提綱
寫有預習提綱的小黑板應在上課前掛出,以引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思維。
多媒體輔助課件(powerpoint)
1.幻燈片1《明太祖的休養生息政策》
2.幻燈片2《徐光啟對甘薯的評價》
3.錄像《紡織和制瓷業的生產》
4.幻燈片3《商品、商品經濟的解釋》
5.幻燈片4《明朝中后期工商業分布》
6.書p107《皇都積勝圖》
7.幻燈片5《南都繁會景物圖》
8.書p107《徽商的房舍》
9.幻燈片6《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0.幻燈片7《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