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課程目標
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可以準備好苞米花、花生、薯條、瓜子等,問問學生這些食品的來歷,由此導入新課。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 農業。討論假設你作為明清的統治者,面對人口的大量增加,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通過指導學生對課前提示中甘薯引入過程的進行敘述,強調甘薯的特點,以新品種的引入將帶來的影響。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在清代不斷推廣,使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對于養活眾多人口,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 手工業
棉紡織業:這一時期棉紡織業最突出的進步是從南方推向了北方
通過幻燈或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精美的“松江布”。通過向學生提供相關資料,“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紗”民謠;“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指導學生總結出,松江地區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的。
絲織業:通過對南京絲織業后來居上的描述總結絲織業在更待范圍內得到了發展。
制瓷業: 通過幻燈或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江西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說明“瓷都”的由來
3、商業
詳細講解《皇都積勝圖》
明清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達兩百余種;疆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促使國內市場擴大,最終迎來了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的景象。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業貿易城市,匯集四面八方的特產;并先后出現數十座較大商貿城市。商人也樂于投資工商業。
4、空前繁榮商品經濟要求手工業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過渡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設計情境如“你是一位身處明中期的商人,你如何運用有限的資金在蘇州的絲織業中生存發展?”在討論思考中,使學生了解到,機戶——早期資本家;機房——工場;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