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百家爭鳴》
——岳麓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1課
教學重點
孔子及其歷史貢獻
教學難點
對各派思想主張的理解,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課文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政治制度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的孔子與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我國文化發展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對立中相互辯駁與吸納,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為以后封建統治階級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涉及人物眾多,各派思想紛呈,哲學理論性很強,七年級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極少,理解能力更是難以達到,常規教學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指導學法是本課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教師: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本課重點難點。
2將學生分成五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導學生掌握辯論的基本方法。
學生:
1預習課文,并廣泛收集資料,熟悉各派思想觀點。
2儒、法、道三組每組推選四個代表(一名主辯,三名辯手)。
教學流程
溫故知新
導入新課 提問: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科技文藝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榮,戰國時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嗎?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古老塵封的歷史,領略祖先的智慧。 思考并回答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科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1.顯示課題及第一目:孔子創立儒家學說2.孔子生平及孔子畫像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
才藝展示
創設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嗎?
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領域的貢獻外,還在哪些領域有重大成就?
1.推薦三名學生表演“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2.學生看書歸納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1.這個故事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顯示孔子的成就。
3.重點了解孔子對教育的主要貢獻及其教育思想。
4.指導學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義。
1.通過體驗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孔子“仁”的政治主張。2.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穿越時空
百家爭鳴
1.什么是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2.補充: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具體表現(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
3.儒、墨、道、法等各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4.點評五位學生的發言,并適當解釋補充。
5.安排儒、法、道展開辯論并提出要求。
6.教師對三組同學的辯論進行點評:觀點是否鮮明,論據是否充分,語言是否生動等,并指正錯誤。
1.學生看書歸納百家爭鳴形成的背景,理解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2五名學生分別扮演孟子、墨子、莊子等上臺發表各派思想主張。
3.學生(儒、道、法三家)圍繞誰的思想更適合當時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展開辯論。
1.顯示第二目: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2.孟子等人的畫像。 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辯能力。
知識鞏固
小結全課
1.列表概括各派思想主張。
2.結束語:儒家的以德治國、施行仁政,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和鞏固統治,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社會秩序的穩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樣需要法制建設。所以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不應互相排斥,它們都是我國現行的主要國策。 填表 顯示表格 指導學法,整合知識,培養歸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