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貢獻、以儒、道、法三家為主的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等基礎知識;培養用歷史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辯證關系,用表演、虛擬辯論等語言形式表述歷史,批判吸收傳統思想文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儒、道、法三家所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的個人素質和團隊精神。
〖教學分析〗
知識掌握狀況 歷史課已學過《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兩課,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特征有一定的認識。
學生心理特征 雖然說初一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因而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但仍然需要在課堂活動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
〖教材處理〗
教材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為了便于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并參考深圳市東湖中學胡江平的教案,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作如下處理:
1、將“孔子”一目分為“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兩部分。
2、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于課文開篇,在該子目中主要介紹“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刪去墨家部分。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 的背景闡述同樣適應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于聯系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但背景闡述要簡略。
關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可,不必展開。因為在 “百家爭鳴”中,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適當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學內容本源相貫,也使課文結構更具完整性。
根據課程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由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虛擬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虛擬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課型選定〗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
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等。
學生的活動形式:用分組在投影儀上選擇題號的方式進行分析、表演、虛擬辯論等。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演練課件,印發有關孔子和百家爭鳴的有關資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