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教案
課程標準:
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討論在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教學要求:
1、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討論并概述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認識“雙百”方針的價值。
3、感受文藝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價值。養育人文精神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和內容“雙百”方針的貫徹文學藝術領域的成就
2、理解“雙百”方針的提出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具有必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中心問題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勤于思考、獨立思考的意識和素質。
教學過程
導課
閱讀引言,提問:從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這種文藝界的春天是怎樣出現的?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新課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學生看書回憶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需要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來建設偉大的國家。引導回顧:從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剝削制度即將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后,所以黨和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迅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科學和文化事業。為適應這種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提出了一些變革措施,為此針對文藝、科學領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提出:學生回答——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
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3、結果文學藝術不同形式和風格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學派自由爭論。
碩果累累:《茶館》《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運動擴大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遭到批判。
2、結果:百花凋零
許多文學藝術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藝術的春天
1、背景:“文革”結束后,文學藝術和學術領域清算極“左”路線。鄧小平指出,藝術要為人民服務。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講”“四美”。
2、內容:出現以“文革”為主題 “反思文學”“傷痕文學”;“改革”為主題;社會生活為主題。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3、結果:中國文藝再次繁榮,走向世界
四、“歷史的經驗教訓”。
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包括:“雙百”方針提出后在執行過程遇到了哪些問題,“雙百”方針的提出和貫徹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應該如何處理三個關系?貫徹“雙百”方針有什么現實意義?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到來,使“雙百”方針又恢復了它的生命力,我們要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正確處理好科學、文藝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關系,使文藝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種形勢下,科學和文藝工作者步入了又一個春天。教師可結合“三個代表”的理論,使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