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案
第一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案
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本課為第一個歷史階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爭鳴,發表不同政見、彼此駁難的同時,也彼此吸收、融合,終于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并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戰國末期的荀子,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當時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有用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1、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結合相關史實,以及情感體驗、主觀認識,正確判斷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建議:
本專題是新課標“思想史”的第一專題,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句分析教科書正文前面的“導語”,向學生交代兩點: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從四個階段認識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一、關于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
1.“百家爭鳴”的含義: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