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專題學習目標】
1.課程標準:
(1)①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②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③列舉宋明理學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發展,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④列舉李贄,黃宗羲,
顧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情況。
(2)在本專題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收集并綜合分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相關資料,探
討思想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響;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
斷吸納,融合各種思想流派觀點的過程。在學習中,還要多方涉獵相關知識,注重探究學習,善
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3)通過本專題學習,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
的認同感,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自覺傳承祖國和人類思想文化遺產的意識
。
(4))通過本專題學習,閱讀《論語》、《老子》、《莊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閱讀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強文學修養。
2.學法引導:
(1)對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學習,不僅要閱讀名家的論著,也應當注意反映社會下層民眾思想的
其他資料。對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閱讀時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現
在印行的一些白話譯本只能作為參考。要考察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必須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
(2)在學習本專題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材料學習法:本專題涉及到許多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論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識讀,
記憶,體驗,表述,制表歸納,置疑比較等方法,積累必要的歷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圖片的和
實物的),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收集資料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在同學們間
進行討論,或向教師請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思辯學習法:本專題涉及許多思想流派與歷史人物的觀點,學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
上,依據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觀點,產生個人的置疑,認識和判
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同時,也能進行知識的遷移,即對其它的歷史現象和現實問題進行較
為正確的觀察、分析、認識和判斷。在思辯學習過程中,要正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識和培養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重點知識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
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
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傳統儒學為基礎,適應當時的時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學思想體系。他提出的
以儒學作為統一思想的原則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儒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正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