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4)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激烈地反對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張復興儒學之道。
(5)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
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
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
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情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
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第1課 百家爭鳴
【本課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
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
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
括和闡釋。
(2)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
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熱愛和
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
國主義情感。
【重難點突破】
1.本課重點:掌握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理解。對于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
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2.本課難點:如何正確判斷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
要結合當時及以后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
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教學過程]
導入:從孔子引入。讓學生談談對孔子的了解,教師補充材料。
一、百家爭鳴
1、概念:眾多學派地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展開爭論,發表不同的看法,見解,形成百
家爭鳴。
2、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創新精神
(2)流派紛呈,學術活躍,形成“百家爭鳴”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2)政治:戰亂紛爭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對寬松自由
(3)經濟:奴隸制經濟的瓦解,封建經濟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4)人才:私學的興盛,造就一批知識分子:“士”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活躍,受到諸侯國同統治
者重用。
4、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二、具體學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學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創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魯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