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知識:了解或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新發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能力: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背景的教學,培養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相互關系基本觀點的理解能力。通過對新文化運動前、后期性質變化的分析,培養學生比較和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討論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讓學生掌握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的觀點,學會辯證思維、全面看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新文化運動內容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三、情感價值觀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中國資產階級為打破封建束縛而在思想文化上開展的啟蒙運動,是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它動搖了封建正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揚民主和科學,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思想準備,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事跡的介紹與分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內容和影響
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二)教學過程
一、歷史背景
【探究學習】閱讀教材和下列材料,歸納新文化運動出現的歷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與天無極。……近自國體變更……使數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圣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于修身。 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對嚴酷的現實,陳獨秀認為,“吾人于共和國體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啟發“多數國民之自覺”。他把啟蒙視為“救國之要道”。
經濟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中國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竊國大盜袁世凱則加緊復辟帝制活動,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統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歸納總結: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
時間 發展階段 影響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理論不完整、沒有實踐)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 初步發展 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實踐)
“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