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單元第2課《新文化運動》
一、課前系統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歷史3(必修)》的第3個專題──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課程標準要求為: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舊革命的總結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進行深刻反思,同時帶來了對封建舊文化的徹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準備。
從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舊思想的發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從師夷長技、君主立憲、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發展到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民主科學,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在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更加進步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
與初中內容相比,本部分顯然在初中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只是講到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間和標志。所以,從這節課的內容編排看,還需要重點講解。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方面能使學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發展史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對正確認識其發展規律具有關鍵作用。
2、學情調查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對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歷史知識十分感興趣,尤其現在的教材圖文并茂,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理性思維的能力有較大提高。但由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學中應用創設情景、啟發式談話法和討論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當今的學生與以往相比,更需要對世界的了解與關注,真實感受到歷史與生活的聯系,歷史與個人的聯系,感受到科技的發展進步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的巨大影響,想讓歷史貼近自己。由此看來,基礎知識的講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理應提到更高的層次。
3、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背景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當時思想界的混亂,新型知識分子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掌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通過新舊勢力的論戰說明社會每前進一步都與先進人物的奮斗是分不開的。
新文化運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對推動中國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貢獻是不能抹煞的。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歷史的進步并不是直線式的,經常會有曲折,甚至還出現倒退的現象。那些為國家富強和民族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都具有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氣,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陷和不足,但他們是值得尊敬的。
【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難點】
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
4、教學方法
導學式,先學后教,講演結合、講評結合,當堂鞏固。
5、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旨在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變成了一種動態、生長的環境,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四個因素相互之間的持續互動的動態過程。突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調動他們參與歷史學科學習與探究的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評價論證能力。有利于對自主學習的體驗和問題意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