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集體備課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集體備課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本課引言從袁世是復辟凱的復辟丑劇說起,加強歷史感,強化與前一課的歷史聯系。建議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必修一和必修二學過相關內容,聯系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指導學生進行研讀導言,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的內容,借此導入新課的教學。問題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而袁世凱卻想復辟帝制,說明了什么問題?問題二:結合前一課的學習,想一想,袁世凱做法符合中國思想發展的潮流嗎?問題三:為什么陳獨秀說沒有啟發“多數國民之自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第一目“《新青年》的誕生”
教材首先闡述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強調陳獨秀高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隨后介紹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銳意改革及他在學術上實行的方針,提及大力宣傳新文化的一些干將,點明《新青年》和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后,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建議教師在進行本目的教學時,補充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的有關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袁世凱將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說教作為統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為突破重點做鋪墊。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設置問題“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由學生判斷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進行深層次的體會。
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圣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于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建議在教學的時候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19xx年創辦《安徽俗話報》,致力于喚醒民眾。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中,陳獨秀被捕入獄,險些遇難。他認為,以往的歷次運動,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國要成為真正的現代強國,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國民思想革命。
19xx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于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么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于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圣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于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