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集體備課
②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新文化運動是由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他們還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新文化運動的某些人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義的,“他們對于現狀,對于歷史,對于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的壞就是絕對的壞,所謂的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都好”。(毛澤東語)他們對祖國文化遺產不加分析地一筆抹煞,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非常崇拜。……這種絕對化的態度,從思想方法上說是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從實踐上說完全脫離實際,不能解決批判繼承問題,對后也起過不好的作用。
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建議教師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進而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第三目“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實際上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和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兩方面的內容。
(1)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他在這些文章中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關注勞工的命運,成為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人。李大釗與近代中國許許多多探求救國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樣,也曾追求過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進化論、互助論、人道主義等各種歐美社會思潮的影響。但是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國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使他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自身不可克服的種種矛盾,認識到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侵略戰爭和工人階級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勞苦大眾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新曙光,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從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原理和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經過不斷地求索、鑒別、揚棄和實踐,他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李大釗在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原因時說:“原來這回戰爭的真因,乃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的界限以內,不能涵容他的生產力,所以資本家的政府想靠著大戰,把國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國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國,成一個經濟組織,為自己國內資本家一階級謀利益。俄、德等國的勞工社會,首先看破他們的野心,不惜在大戰的時候,起了社會革命,防遏這資本家政府的戰爭。” 他在歌頌十月革命是勞工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時說:“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須知今后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我們應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工人的機會,不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變成強盜的機會。”他主張用馬克思的學說去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而且積極提倡與各國的實際相結合:“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他甚至提出:“在我們這不事生產的官僚強盜橫行的國家,我們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驅除這一班不勞而生的官僚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