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舊文學是舊道德的載體。為了徹底反對舊道德,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們反對舊文學,主張文學也要來一次革命。他們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的內容和新的思想。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接著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將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范。
展示下列材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
——魯迅《狂人日記》
2、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1)實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2)進步性:
弘揚了民主和科學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探究學習】近代中國有哪幾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們對封建思想有怎樣的沖擊?
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著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了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它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局限性:
【探究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在談到前期的新文化運動時,毛澤東同志說:“他們對于現狀,對于歷史,對于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的壞就是絕對的壞,所謂的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都好”
問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導致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的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運動
1、特點: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
2、代表人物:李大釗(中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
3、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介紹俄國的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如《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觀》等文章在中國首倡社會主義。
第二階段,主要是在五四運動以后,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如《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探究學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有何特點?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特點:
a 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作斗爭,如李大釗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b 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
影響:
a 在當時的中國出現了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