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3.主張與成就
(1)思想主張:
①:“仁”與“禮”的學說——孔子的哲學思想與政治思想
知識鏈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愛人。”(什么是仁?)
“
材料二、“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怎樣實現仁?
什么是禮?)
克己復禮”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敬鬼神而遠之。(實際上也是民本思想)
評價:
a、 包括對百姓的關心和愛護,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統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b、 對我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觀和倫理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 “愛人”然是有階級性的。
“禮”的學說:實質:維護奴隸制的等級秩序(維護奴隸制的統治秩序)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
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張:有教無類,不問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機會,擴大了教育的范圍
②創辦私學:打破了由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學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④培養目標: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禮、樂、射、御、書、數
(3)整理文獻:孔子:《詩經》《書經》《禮》《樂》《易》和《春秋》+弟子編纂的《論語》
b:孟子——繼承發展
1.生平及地位: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學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稱孔子為“至圣”,稱孟子為“亞圣”,稱儒家思想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論后來被匯編整理成《孟子》一書,成為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四書”之
一。
2.思想主張
(1)政治主張:
①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
②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2)倫理觀:性善論,主張通過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c.荀子——豐富完善
1.生平: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歲到齊國游學
,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祭酒”。
2.主張:
(1)天人關系: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學習的最高的目標是把握“禮”
(3)倫理觀:性惡論,認為可以通過“法治”和“禮義”使人變成君子,把普通人變成圣人。
3.評價:
(1)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使其更能適應
社會的需要。戰國時期成為“顯學”。
(2)樸素的唯物主義為后人的認知產生一定影響。
閱讀材料,比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關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史料2:有關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