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家爭鳴(專題一0
課標要求: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教學課時:1課時重點難點: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難點:1、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結合相關史實,以及情感體驗、主觀認識,正確判斷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教學建議:本專題是新課標“思想史”的第一專題,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句分析教科書正文前面的“導語”,向學生交代兩點: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從四個階段認識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本目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一、關于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1.“百家爭鳴”的含義: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2.教科書以四個子目分別講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提煉諸子思想主張知識要點,以利于記憶。方法可以選擇結構法或表格法。(一)孔子和早期儒學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2.孟子(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并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3.荀子(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講完本子目后,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學派
代表
主要內容
影響
老莊
之學
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商鞅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以吏為師。
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墨家的主張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漢代以后,逐漸湮沒失傳。指導學生填表,之后啟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對于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二、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后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