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百家爭鳴教案
第一節 百家爭鳴教案
一.設計思路
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的示范、熏陶、引導、提示、升華和啟迪作用。教師應注意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師生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加強溝通和理解。
教學上,教師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和了解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互動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在課的結構上,分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百家爭鳴的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和課后探究等七塊來處理。
重點處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感受諸子百家關于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及惠澤千年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關于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一方面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另一方面語文課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諸子散文的相關內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仍舊是感到比較生疏的。因此,在講授時要顧及到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情況,用相對比較通俗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另外,由于本節課的時代離學生比較遠;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讓學生深入其中來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外,由于高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并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歷史的領悟力也還比較欠缺,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三.教材分析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相互辯難中形成的“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后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但是,教材在這方面的結構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幾乎只是在介紹各派學說的觀點,而沒有能夠很好體現地“爭鳴”這一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何體現“爭鳴”這一重要的內容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另外,關于百家爭鳴的原因和意義,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入地挖掘這方面的內容;進而體現整節課的深度。
四.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了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采取比較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四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 用爭鳴來理解爭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