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百家爭鳴教案
(屏幕顯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師: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jié),穿上整齊干凈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著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凈凈,然后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著春風,唱著歌謠,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蘇,春風萌動的季節(jié)里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當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tài)的老師終于表態(tài)了,說:我的理想也就和曾點是一樣的。同學們想一想曾點的理想當中強調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界?
生1: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生2:強調內心的心靈修養(yǎng)。
生3: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師:曾點的話里面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行為是發(fā)自內心的,也就是古人說的修身,然后再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強調大的理想首先要從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為中特別強調“仁”。在一萬多字的《論語》中,“仁”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達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們先看一組材料(屏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 仁者愛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
師:同學們看看這些關于“仁”的言論當中哪一個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愛人。
師:對,孔子強調“仁”并不是摸不著、看不到、很高遠的東西。只要我們在觀念上引發(fā)仁慈心,去愛別人,有一點愛心的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
那么怎么實踐“仁”呢?孔子說: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特別強調:惟有真誠的人,才可能實現(xiàn)道德價值,行善避惡。一個因為真誠而犯錯的人,絕對要比一個因為虛偽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為前者既然真誠,那么發(fā)現(xiàn)自己犯錯之后,必然誠心悔改,改過從善,成就真正的品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仁”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那么,與“仁”相對應的“禮”又值得是什么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組材料:(屏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強調的其實是什么?
生:是關于做人處事的規(guī)范和制度。
師:孔子這里的“禮”強調的其實就是一種外在的規(guī)范。對于一個人來說,“仁”與“禮”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而“禮”則是一種外在的規(guī)范,他們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相傳孔子經(jīng)過泰山時,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況,子路問婦人:你為什么這么傷心呢?婦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兒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問:“你為什么不到別的地方去住呢?”曰:“無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這件事情給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進而在政治上強調統(tǒng)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必須以“仁”和“禮”做為自身的準則,要求統(tǒng)治者實行“德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