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圣雄甘地》教案
【課標要求】1、講述甘地領導印度國民大會黨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事跡:開展土布運動、食鹽進軍、提倡不合作和絕食祈禱事跡等。
2、認識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甘地倡導和領導大規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甘地及其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民族解放事業中的作用;并通過甘地在爭取印度獨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紛爭的努力中,認識甘地成為“圣雄”的主要原因。結合印度歷史發展過程,探討甘地在推動印度民族解放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個人作用并做出歷史評價。
2、過程與方法
教師應注重探究式學習的方法,61導學生根據“成長一思想一實踐一評價”的線索,搜集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及相關圖片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獨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為20世紀上中期的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甘地追求真理,畢生都在爭取祖國獨立,反對種族歧視,赤誠堅韌,謙恭磊落,有著舉世公認的偉人人格,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甘地又是富有爭議的人物,他的“非暴力”學說存在局限性,濃厚的宗教色彩不利于沖破蒙昧主義的束縛。要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善于學習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1、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思想,
2、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教學難點】
評價甘地其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 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隨著他。
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
(二)講授新課
生平簡介: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印度國大黨的領導人。他三次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爭取民族獨立。為爭取祖國獨立和人間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絕食,18次進監獄,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極右派印度教徒刺殺身亡,時年79歲。
一、成長歷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歷程)
1、早年身世及求學生涯
①早年熏陶:仁愛、素食、苦行、不殺生
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亞華半島的波爾班達爾土邦(現古吉拉特邦)。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屬于毗濕奴教派,奉行仁愛、不殺生與素食,提倡“苦行”。甘地家族在印度處于種姓制度的第三等吠舍,世代經商,甘地的祖父曾棄商從政,先后擔任過卡提亞華半島上幾個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親和叔父也做過波爾班達邦王公的首相,這使得甘地家族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甘地的父親忠勇俠義,慷慨大方,熱愛宗教,母親是—位虔誠的宗教信徒,雖是文盲卻熟諳事理,廣交顯貴。優越的家庭環境,使甘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小時候的甘地就有做過一些壞事,如:偷父母的錢去買煙,偷偷的抽煙、跟朋友在河邊、餐館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飯,欺騙母親、偷刮哥哥的金鐲子拿去賣(因為向哥哥借錢在外游玩,還不出錢來,把鐲子的一小部份刮掉、賣掉,再還給哥哥錢)他始終不敢向父親承認他所犯下的過錯,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過都寫在一張紙上,愿意接受父親的懲罰,當時甘地的爸爸剛好也在生病當中,看過之后,很難過,就病重去世了。甘地非常傷心,發誓絕對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 -----第一次“非暴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