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教學目標
識記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和面臨的任務
理解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含義
教學重點
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原則。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保護原則
教學過程:
導入:閱讀引言,提問:為什么現在的北京不能整個城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而引申出世界遺產的登錄條件和保護原則──真實性和完整性,然后進入課文的學習。
第二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
讓學生回答:為什么要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大力保護?然后著重講述真實性和完整性這兩個保護原則的深刻內涵。所謂真實性,是指遺產產生時以及后來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遺產的原貌,反對在遺產地增添新的非遺產建筑(包括賓館、飯店、水泥路面)和改變景觀面貌的設施(如鋪設水泥路面、架設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電線、電纜等)。這點只要列舉一些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對完整性的內涵,可讓學生先閱讀有關的課文和“學思之窗”欄目有關長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讓他們以我國的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為例來說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開討論,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兩層涵義,即有形的范圍上的完整性和無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講述《世界遺產公約》為保護遺產所作的幾項規定時,要著重講出執行這些規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護遺產的作用。
最后一目“艱巨的保護任務”
建議教師用“喜”與“憂”兩個字作為基本線索進行講述,“喜”指的是世界遺產的影響力和申遺熱潮的高漲,“憂”指的是世界遺產遭到的破壞。可結合本省區的世界文化遺產或準備申遺的項目(可從后面參考資料或報紙、網站上查找)進行講解,以便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一)黃山申遺成功后,修了三條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間修建水庫和蓄水池,開崖鑿壁,壘壩蓄水,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風景的泰山,改造成經濟的泰山”、把“岱頂建成熱鬧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號,并修建了三條索道和一條公路,修建了大批賓館、飯店、娛樂城、電影院,使非遺產的商業建筑遠遠超過了遺產建筑,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么?(三)洛陽龍門石窟申遺之前曾在賓陽中洞、惠簡洞、萬佛洞中重塑早已遺失、毀壞的本尊佛像,在聯合國專家前來評審前才匆忙撤出,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么?(四)頤和園萬壽山智慧海的“無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聯軍的破壞而殘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復,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在學生回答之后,再讓他們朗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一目課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對對遺產本身及其周圍環境作任何的改動,反對增加新的不協調的建筑,反對濫加假古董,甚至反對不必要的‘修復’。”最后達到增強保護意識、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