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大蕭條”中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28課 羅斯福新政
國家調控經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美國的改革調整被稱為“羅斯福新政”。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新政的實質)開始通過國家干預和調控推行反危機措施。
羅斯福政府承擔起1、規范金融秩序的責任:
①政府整頓金融業,支持大銀行重新開業,淘汰小銀行,強令州銀行加入聯邦儲備銀行;
②公布《存款保險法》,設立聯邦儲蓄公司,對小額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時吸收存款,提高貨幣流通率,增強資金流通;
③放棄金本位制,增發新鈔,宣布美元貶值。
為2、解決大規模失業的問題,政府舉辦公共工程,實施“以工代賑”,擴大消費需求:
①政府組建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吸收大量男青年從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
②此外,政府還成立民間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計劃與支付工資。
政府還著手3、調整工農業生產。
①在工業方面,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同時成立國家工業復興局負責實施該法。
②在農業方面,先后頒布兩個《農業經濟調整法》,設立農業經濟調整署,適量縮減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價格,并調整農業信貸機構。
4、社會保障措施
除經濟調控外,羅斯福政府還通過社會政策嘗試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協調勞資關系。
嘗試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為了限制過于懸殊的貧富差距,進一步緩和社會矛盾,①羅斯福政府首先積極實施失業救濟,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②國會通過《社會保險法》,建立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對殘廢及無謀生能力者的救濟制度。
③其次,在全國推行累進所得稅制度,加征遺產稅和財產轉移稅。
協調勞資關系:①羅斯福政府為了推進勞資談判,頒布《全國勞動關系法》,成立勞資代表對等組成的全國勞工關系局。
②政府還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禁止使用童工。
評價:羅斯福新政從1933年開始推行,直到1941年結束,主要內容可用“3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y)、救濟(relief)和改革(reform)。①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
②并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示范效應。此后,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承擔起一定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成為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