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圣雄甘地》教案
性情:循規蹈矩、靦腆羞怯
②英國求學:掌握豐富法律知識
基督教影響——宗教觀的形成(不要與惡人作對)
甘地7歲開始上學,18歲中學畢業后考取薩瑪達斯學院,第二年9月遠赴英國留學,攻讀法律。甘地學習非常刻苦,不僅讀遍所有的課本,還深入細致地攻讀了拉丁文的《羅馬法》,花了9個月讀完英國的普通法,從而獲得了較為豐富的專業知識。除閱讀專業書籍外,甘地還廣泛涉獵各種宗教書籍,閱讀印度圣詩《紀達圣歌》,并初次接觸《圣經》,對《新約》愛不釋手。其中《登山寶訓》中所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如果有人拿你的內衣,你就連外衣也讓他拿去”對甘地頗有影響,對他后來“反對暴力,主張忍受”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1891年6月,甘地學成歸國,擔任律師。
③南非工作:領導南非爭取印僑權益斗爭——人生觀的滋生(第一次受到種族歧視的滋味)
接受托爾斯泰思想——形成社會政治觀
以非暴力為武器領導反南非種族歧視的斗爭,迫使南非政府廢除歧視印度人的法律。
1893年4月,甘地應印度一家商行聘請,去英屬殖民地南非處理一起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出乎意料的是,南非之行成為他重大的轉折。南非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統治南非的歐洲白人看不起有色人種,印度僑民地位極其低下,被稱為“苦力”。南非政府甚至規定印度僑民必須領取特制身份證,交納人頭稅,印度婚姻無效。甘地開始投身到南非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之中。1894年5月,他發起組織了納塔爾印度人大會,領導印度僑民進行集會抗議,抵制歧視印度人的法案。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甘地組織印度人救護隊為英軍服役,以謀求英國殖民政府改善印度人的地位。1904—19xx年期間,甘地創辦了鳳凰新村和托爾斯泰農場,進行非暴力斗爭。在反對南非種族歧視的斗爭中,甘地逐漸形成了“非暴力”思想。
甘地在南非的22年,以“非暴力抵抗”為武器,領導近10萬印度僑民取得斗爭的勝利,迫使南非政府廢除歧視印度人的法律。19xx年1月,南非政府宣布廢除人頭稅,承認印度的合法婚姻,甘地因此贏得人們的尊敬。
④回國斗爭:印度國大黨領袖,領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印度國大黨:即印度國民大會黨,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的政黨。最初只要求在英國統治機構中讓印度享有較大的代表權;19xx年提出印度自立、抵制洋貨、提倡本國民族工業和民族教育的斗爭目標;1920年,在甘地的領導下,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2、提出“非暴力主義”思想
(1)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
① 家庭影響: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
② 受《圣經》中關于不要與惡人作對的教訓的影響。
③ 接受托爾斯泰以宗教之愛改革社會,實現人人平等的思想。
④ 在南非嘗到種族歧視滋味。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來源于宗教。印度是一個有著悠久宗教傳統的國家,佛教和印度教都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甘地家族信仰印度教,吉拉特《以德報怨》的格言詩“逢德報以善,用德報以怨”,成為甘地的座右銘。在倫敦,他結識了各種思想流派的學者和朋友,潛心閱讀了各種宗教典籍,《新約》中的博愛思想對甘地影響很深。在南非,甘地把印度教毗濕奴派的仁愛、素食、不殺生主張同《圣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結合起來,同時大量閱讀了魯斯金的《等到這最后》、托爾斯泰的《天國在你心中》和索羅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等著作,接受他們關于財富、泛勞動主義以及非暴力的主張,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主義”思想,以仁慈的典范去改造人類,甘地主張愛和真理的統一,一方面堅持真理,另一方面寧愿自己做出犧牲也不加暴于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