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百家爭鳴教案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就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眾星拱之,老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服從。
孔子所創立的這一套學說,我們后人稱他們為儒家學說,而孔子被后世稱為“圣人”。而在儒家的歷史上還有一位“亞圣”,那么這個人又是誰呢?
生:孟子。
師:相傳孟子問齊宣王說:“如果一個人把妻兒托朋友后遠行,回來后發現妻兒在挨凍受餓,他該怎么辦?”宣王回答:“應當同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管刑罰的官員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級,又該怎么辦?”宣王回答:“撤他的職!”孟子又問:“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該怎么辦?”王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確,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君不能勝任,人民有權使他易位。基于這樣的理念,孟子發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學說。根據這個學說,孟子進一步提出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因為孟子對儒家學說作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稱為“孔孟”。
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儒家又出現了另外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這個人就是?
生:荀子。
師:荀子繼續發展了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個思想后來到了唐代的時候被一位皇帝所強調。
生:唐太宗。
師:正因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會出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在認識論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觀點,那么什么是“天行有常”呢?
生:自然界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師:正因為荀子認為自然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號召人們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當然,荀子也很重視“禮”,他認為學習的目標就是認識和把握“禮”。
師:(過渡)相傳孔子在周游列國的的時候曾經問道于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這位思想家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學派
師: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無語,只微微張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復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來老子嘴中,硬的牙齒已脫落,而軟的舌頭還在。這就是剛柔相濟, 以柔克剛的道理。老子借此說明“道”無處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齒和舌頭當中。當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個字的《老子》這本書當中,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可見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視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說:“道就是不能夠說出來的,能夠說出來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正因為老子認為道無法解釋,而道又無處不在,所以老子在處世方法上主張“無為”。注意,這里的無為絕對不是表面的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中國古代的“休養生息和韜光養晦”的思想就是直接來自于這個思想的影響。當然在老子的心目當中,辯證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關于辯證法的思想,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講講“塞翁失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