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百家爭鳴教案
(學生講解塞翁失馬的故事:)
師:聽完這個故事,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誰是那個鄰居?我們每個人都好象那個鄰居,一天到晚羨慕別人。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得到好處時,危險可能正在靠近他。這就好像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個人有福氣,他的災禍可能也要來了。很多人如果沒有當初獲得的那個好處,也沒有之后的災難,這是一種人間常態。因此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習塞翁的態度,這是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得就有失。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們知道事物之間的矛盾會發生轉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抱著消極悲觀的態度,幻想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思想,通過《老子》一書留傳了下來。
后來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為世界最高的原則,我們可以來看發生在莊子身上的一個故事:
莊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時責備他,他講出一番道理:“當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么會不難過?可是我省思之后,覺察到她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也沒有氣,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變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這個人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還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莊子認為死亡其實是回家,是回歸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那么,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生:我感覺這里似乎體現了莊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逍遙的人生態度。
師:這里同學們要注意莊子這里流露出了一種虛無主義的人生態度,同學們千萬不要盲目模仿。此外,莊子還提出了“齊物”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物無貴賤,無是無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師:(過渡)當時在宋代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學派
生(講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師:這個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那么這則故事是記載在那一本古書當中呢?
生:《韓非子》
師:既然是一則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韓非子寫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韓非子記載這則寓言的目的是用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的人,他說: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眾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樣?基于這樣的理念,韓非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韓非子》
從以上材料中得出,我們可以看出韓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有皇帝掌握權力。
生2:強調“法治”。
師:韓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術、勢三者的結合。倡導嚴刑峻法的思想。
師:(過渡)韓非子是當時韓國的貴族。在春秋戰國那個特殊的年代還存在著這樣一個階層,他們衣食簡單、生活簡樸,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這個派別,我們稱它為“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