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的材料,啟發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系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自孔子創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
教師: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提問:默讀單元引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蓄積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時候?
學生: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
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對!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家。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圍繞“百家爭鳴”,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以便學生討論分析:
1、理解概念? 學生先回答后,教師通過投影解釋
(1)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2)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形成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2、社會原因?
教師:“諸子百家”為什么要爭論辯難?有什么深刻的社會原因?提示:政治、經濟、階級關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