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教案
學生:討論。借助于教材
教師:投影歸納以下幾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
第一, 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 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 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教師小結,要學生明確:一定是思想觀念是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別代表:(教師投影頭像插圖,學生列舉學生)
教師: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學生:列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等。
4、歷史影響
教師: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展示稷下學宮圖片,說明稷下學宮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請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有何重大影響?
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教師:你對孔子知多少?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無人不曉。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向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孔子的圖片,簡要介紹孔子生平,極其孔子的地位和影響。
1、孔子的思想
教師:《論語·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請學生解釋,然后教師再做總結,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學生:背誦-----。
教師:《論語》中所有孔子言論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學生:列舉
(1)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