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精選5篇)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篇1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貢獻、以儒、道、法三家為主的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等基礎知識;培養用歷史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辯證關系,用表演、虛擬辯論等語言形式表述歷史,批判吸收傳統思想文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儒、道、法三家所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的個人素質和團隊精神。
〖教學分析〗
知識掌握狀況 歷史課已學過《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兩課,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特征有一定的認識。
學生心理特征 雖然說初一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因而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但仍然需要在課堂活動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
〖教材處理〗
教材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為了便于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并參考深圳市東湖中學胡江平的教案,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作如下處理:
1、將“孔子”一目分為“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兩部分。
2、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于課文開篇,在該子目中主要介紹“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刪去墨家部分。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 的背景闡述同樣適應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于聯系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但背景闡述要簡略。
關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可,不必展開。因為在 “百家爭鳴”中,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適當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學內容本源相貫,也使課文結構更具完整性。
根據課程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由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虛擬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虛擬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課型選定〗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
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等。
學生的活動形式:用分組在投影儀上選擇題號的方式進行分析、表演、虛擬辯論等。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演練課件,印發有關孔子和百家爭鳴的有關資料給學生。
2、學生預習課文與資料,熟悉孔子和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做好表演和虛擬辯論的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步驟
1、投影: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地圖,演示本課課題: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2、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歸納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爭霸、七雄爭雄,牛耕和鐵器的廣泛使用 引發了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在投影上演示。
3、在投影上演示本課的教學活動方法,由第一組同學任意選擇投影上的一個按鈕,開始進行教學活動。
二、教學內容
1.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之一,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
教師活動:指導一組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并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的概念并歸納出孔子的“仁”“禮”思想內涵。
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
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
學生活動:在學生閱讀探討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設壇講學情景。
2.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之一,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教育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教師活動:指導一組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回答出孔子在教育對象、教學方法方面的特點,孔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小品表演形式,演繹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和虛擬辯論
鑒于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里著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并以虛擬的學生在儒、法、道治國思想辯論會上的一些觀點作為辯論對象,再現百家爭鳴情境,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
教師活動:將學生分為三組,分別指導各組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明白孔子的言論集中在《論語》一書中,他因此也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引導學生回答出《孟子》、《莊子》、《韓非子》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莊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韓非子》:“法制”,中央集權
指導各組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儒、法、道三家學派治理國家的主張分別是什么?分別指導三組學生進行虛擬辯論,再現百家爭鳴情境。
學生活動:共分為三組,通過閱讀教材回答投影儀上事先設好的問題,分別進行虛擬辯論,再現百家爭鳴情境。
課堂小結:以一組同學對今天參加課堂活動的各組按百分制進行評分的辦法進行。
〖課外作業〗以一組同學做如下課外作業:《以儒、道、法三家的觀點談談你對我校校風建設的看法》
教案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虛擬辯論等形式充分體會和探討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繁榮的歷史及其內在原因。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識深度。非常有利于學生歷史觀、方法論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單項選擇題
1.老子的學說記錄在( )
a.《道德經》 b.《尚書》 c.《論語》 d.《春秋》
2.“苛政猛于虎也!”說這句話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韓非子 d.莊子
3.下列內容中屬于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是( )
a.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b.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
c.主張減輕賦稅,實行“仁政”
d.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4.《孫子兵法》的作者是( )
a.孫臏 b.孫武 c.伍子胥 d.龐涓
二、雙項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屬于韓非子思想主張的是( )
a.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后代總是勝過前代
b.主張改革,實行法治
c.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
d.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下列古代文化典籍由孔子編訂的是( )
a.《尚書》 b.《春秋》 c.《詩經》 d.《道德經》
三、材料解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①引文出自哪一本古書?此書中記錄的是誰的學說?
②引文中包含著什么哲學思想?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①引文中的“子”指的是誰?
②上述引文包含了哪些有益的教育思想?
四、識圖題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下圖所畫是什么人?
②說一說他的主要思想。
答案:
一、1.a 2.b 3.d 4.b
二、1.ab 2.bc
三、1.①《道德經》,記錄的是老子的學說。②事物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2.①文中的“子”是指孔子。②孔子提倡要謙虛好學,要有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要學思結合。
四、①孔子,名丘,是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②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課的來源為第二單元在思想領域的知識。
本課的主題是“變革的時代, 活躍的思想”;本課的重點是了解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張。本課屬于思想領域的知識,在本單元中處于重要地位。
二、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正處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加上思想較為解放,因而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學生在小學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了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一課,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已有相當的認識。
三、 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過程與方法: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四、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為體現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 要以人為本,和學生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他們的心聲,參考他們的意見,使得無論從校內到校外都充滿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
為體現教學方式的革新,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方式是啟發、引導、補充、歸納、小結。
五、 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 教學準備階段
1、讓學生閱讀《中華五千年》等有關通俗讀物并印發有關儒、道、法三家學派的有關資料給學生。搜集有關孔子的名言警句,并進行分類。
2、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做好辯論準備。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鼓勵學生進行競賽,比比誰的資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學生準備工作的投入熱情。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先請同學們作個思維拓展,誰能解釋一下老師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么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哪一個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歸納出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生產力發展即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出現了孔子及諸子百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2、學習新課:
為了便于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于課文開篇。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的闡述同樣適應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于聯系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
第二,在“孔子”之后,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關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可,不必展開。因為在“百家爭鳴”中,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適當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學內容本源相貫,也使課文結構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戰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根據《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白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課重點知識,要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仁”“禮”學說及教育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生表演課本劇“孔子講學”, 再現孔子設壇講學情景,并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
一起歸納出孔子“仁”“禮”的思想內涵。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通過“因材施教”課本劇的表演,并結合語文剛剛學完的《論語》內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再由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二)百家爭鳴
以圖表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并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課堂小結: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泉。
4、課堂練習:
結合本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就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
5、板書設計: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生產力發展 引發 出現 孔子
思想活躍 思想文化發展
社會變革 諸子百家
六、評價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補充、歸納、小結;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師生之間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彼此的心聲,參考彼此的意見,本節課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學自我反思
在導入新課的策劃上,我采用了與眾不同的方式,請學生們作思維拓展,解釋老師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過設問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自然的導入本課,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題。在本課重點內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課件首先出現了大量的孔子圖片,包括掛圖、民國郵票、現代孔子郵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誕辰2557年的孔子標準像揭幕儀式等詳細的資料,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孔子。通過5分鐘的影音欣賞,聲情并茂地創設了逼真的歷史情境,其間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壇講學”等影音資料。在上課前,我精心編寫了二個課堂短劇的表演劇本,學生在課堂上表演了“孔子講學”,并歸納出“仁”、“禮”的思想內涵,積極性一下子提升了起來。又通過“因材施教”課本劇的表演,并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一下子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學生又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很好的暢談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們學習中的積極影響,比如“溫故知新”。以講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經》,并總結出其樸素的辨證思想。在“百家爭鳴”一目中,首先以諸子猜謎的形式,引入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學生很興奮,并以圖片、表格等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學生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把“結合本學校實際,用儒、道、法三家的觀點就校風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道‘學以致用’題作為結尾,學生們發言踴躍,有興趣,效果好,既啟發了學生,又拓展了思維,給學生以無限的思考空間,教學效果顯著。
附:課堂短劇 孔子講學
學生甲 飾孔子 眾學生 飾弟子
(孔子出場,穩重大方,邊捋胡子)(眾弟子安靜)
眾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搖頭,嘆氣)當今世風紛亂,要治理好天下,我認為只有兩個字——“仁”和“禮”!
(一弟子站起,拱手問道)弟子:請問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禮”呢?
孔子:(點頭,微笑)這個問題提得好。“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禮”就是人的行為規范要符合社會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樣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愛人,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搖手)千萬不可強加于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請問怎樣才能做到“禮”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階層的人要加強個人修養。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誠,長輩要有長輩的表率,晚輩要有晚輩的順從。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人人循規蹈矩,豈不天下太平!
眾弟子: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學生甲 飾孔子 學生乙 飾子路 學生丙 飾曾參
孔子:(在書書書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書)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進來,停不住腳步撞在書桌上,把桌子上的東西全弄翻了,簡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簡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氣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請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去否?
孔子:(嚴肅地看著他,搖了搖頭)請三思而行,考慮清楚再去。
子路:(點了點頭,急急忙忙地沖了出去)
孔子:(捧起剛才未讀完的竹簡,無意中看到曾參在門口躊躇地走著)曾參,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參:(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有一件事想請教您,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想找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是去還是不去。
孔子:(毫不猶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誤了時間。
子路:(又沖進書塾)我和曾參的問題一樣,為什么您的答復卻不同?
孔子:(面帶微笑,點了點頭)曾參性子慢,做事諸多猶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錯失了良機。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誤了大事。
子路和曾參:(認同地點了點頭)我們明白了。
【教研員點評】本課內容較多,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學情后,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通過角色表演,虛擬辯論等形式充分體會和探討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繁榮的歷史及其內存原因,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識深度,非常有利于學生歷史觀、方法論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所屬學科:歷史
適于的年級:初一
一、 教材分析
本課的來源為第二單元,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識。
本課的主題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編鐘”;本課的重點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編鐘的構成。難點是了解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本課屬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識,在本單元中處于比較重要地位。
二、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資料的能力和動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處在向少年期過渡的階段,好奇心強烈,興趣也比較濃厚。
學生在小學已學過有關萬里長城的內容,通過新聞等對長江三峽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夠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敲擊演奏,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對樂理知識有了一點認識,尤其喜歡流行音樂。
三、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陳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時間和位置以及編鐘出土的地點,以加強時空感。讓學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李冰父子,是中國古代先民智慧和創造的典范。了解編鐘的由來和音區的構成。
過程與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所提供的歷史信息,學會自主學習;運用學習小組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通過制作都江堰、編鐘等模型以及互評活動,使學生既鍛煉動手能力,又提高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都江堰的社會價值,從而理解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統一的關系,提高熱愛大自然的環保意識。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知先秦時期我國人民就顯示了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國文明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四、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為體現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 要以人為本, 老師注意聽并適時補充、講解、引導、鼓勵,互相學習。
為體現教學方式的革新,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方式是活動法,啟發法,談話法。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布置學生分四組查找資料和制作都江堰、編鐘等模型;
2、了解今天長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峽工程的相關知識;了解打擊樂器。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鼓勵學生進行競賽,比比誰的資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學生準備工作的投入熱情。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的江河很多,自然條件各異,自古以來洪水一直困擾著人類。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對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們來了解兩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來戰勝水災的。出示標題《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2、學習新課:(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請同學們分組將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從第一個內容開始依次進行。先請第一組推選你們組的代表來介紹。你們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體工程方面的內容,有一人主講,其他人可補充,可拿模型或指圖講。a、什么叫“堰”——擋水低壩。
b、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條害河,岷江中游地區東旱西澇,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所以要修這個水利工程。c、為什么叫都江堰?名稱由來: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來命名。都江堰這個名稱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縣名先后叫導江縣、灌洲、灌縣,1988年灌縣改建制為市,以堰名為都江堰市。d、都江堰修建時間、所處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稱的由來。時間:戰國時期(約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e、主體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寶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魚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f、主體工程設計的巧妙。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自動引水分流、調節兩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證了灌溉區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減輕了洪災的威脅,成為古代世界史上科學治水的偉大壯舉和一大奇觀。
第二組引言:我們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這方面內容。指圖講,按寶瓶口——分水魚嘴——飛沙堰來講。a、為什么要修寶瓶口,遇到什么問題,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這樣既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里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壘山山石堅硬,民工們用鐵具鑿、挖、撬,工程進度極其緩慢。后來,一個有經驗的老民工建議,應當在巖石上開一些溝槽,然后放上柴草,點火燃燒,巖石在柴草的燃燒下就會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實踐證明這個辦法非常有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在玉壘山開鑿了一個20米寬、40米高、80米長的口子,因形狀很像瓶口,因此叫“寶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過寶瓶口源源不斷地流向東部旱區,這樣,東部的農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終于完成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室瓶口,怎樣才能讓水更多地往東流入寶瓶口呢?從而引出要修分水魚嘴。
b、為什么要修分水魚嘴,怎樣在江中修堅固的堰堤,為什么分水魚嘴要有彎度?
為了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后,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項很艱巨的工程,因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堅固,否則隨時都會被洪水沖走。開始修筑分水堰時,他們采用往江心拋石塊的辦法,結果沒有成功。因為,拋下去的石塊,經不住洪水的沖擊,不斷地被洪水沖走。怎么辦?岷山一帶盛產大竹,當地人用竹子蓋房、編竹籠來裝東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啟發。他請來許多竹工,讓他們編成長3丈、寬2尺的大竹籠,再往里面裝滿鵝卵石,然后讓民工將沉重的大竹籠一個一個地沉大江底。結果大竹籠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動,穩穩地固定在那里,周圍再用大石頭加固,就這樣分水大提終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經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從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難,用竹籠裝卵石來截流的辦法也沿用至今。(請大家設想,分水魚嘴修成什么形狀好呢?教師提示:設想魚嘴兩邊如果修成直的,會是什么情況;如果修成彎的,有一定弧度,又會怎么樣?——減緩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寶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這,西澇東早的問題已解決,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為何還要修飛沙堰?
c、為什么還要修飛沙堰,堰的高度有講究嗎?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同樣采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筑,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組引言:我們組維修的這方面內容。維修原則6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兩千多年來,隨著時光流逝,中國乃至世界上許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澳沒于黃沙,有的早已廢棄。如: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變為沙漠,古羅馬帝國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廢,唯有都江堰歷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灌溉農田達上千萬畝。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歷久不衰?其奧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學巧妙的設計和牢固的修建這些因素外,還與長期的維修是分不開的!a、維修的原則。深淘灘,低作堰。
b、是如何維修的?(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舉兩得。(好聰明!)
(2)寶瓶口的沙不能淘得過深也不能太淺。(3)每年維修時,要砌好分水魚嘴——因這里易被江水沖毀。
c、維修都江堰的具體做法。為了充分發揮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質量,李冰還建立了維修制度。每年進行維修,以除掉江中淤積的泥沙,對工程的薄弱環節和損壞部分進行修筑。時間選擇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時節進行維修,因為這時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這一時期,組織民工進行搶修。在維修過程中,李冰還總結了維修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維修的六字口訣,這就是“深淘灘,低做堰”。意思是說在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時要盡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較淺,流水量太小,難以滿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飛沙堰時,堰頂則盡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節能夠泄出比較多的水量,保證在玉壘山東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現洪水災難,使人民免除水患,邊上安定的生活。
第四組引言:我們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內容包括:(1)作用:灌溉、泄洪、天府之國 (2)環保(3)今天的啟示(大江截流)。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造福了當地的人民。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類,至今可灌溉土地千萬畝,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價值,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XX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遺產”名錄。都江堰地點選擇恰當,工程布局合理,配套嚴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個系統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當時條件那么艱苦,而人們還能造出規模這么大、效益這么好的工程,真偉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導,體現了古代先民戰勝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的能力。我們充分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創造力。
從都江堰化水害為水利,我們應該明白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善待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如果人類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護,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我們要樹立環保意識,盡自己的一分力,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
(二) 神奇的編鐘。我國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除了在都江堰體現出來外,在音樂方面也可充分地體現出來。請大家欣賞音樂。你們知道這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嗎?出示題目:神奇的編鐘
本目用談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老師:誰能介紹銅鐘的用途? 學生:它最早是周朝貴族在祭祀、宴會時使用的樂器。老師:怎樣演奏?學生:演奏時用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鳴,音色清脆洪亮。老師:什么叫編鐘?學生:幾件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銅鐘組合成一套,稱為編鐘。老師:編鐘的藝術魅力是什么? 學生:它有音區之分,可以采用和聲、復調以及轉調的手法演奏樂曲。老師:請同學們將自己做的編鐘模型與古代能發出聲音的編鐘對比,考慮為什么說戰國的編鐘是神奇的編鐘,它神奇在哪?學生:一個銅鐘奏出兩種不同的樂音,太神奇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老師:編鐘到底是怎么演奏的?你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能夠敲擊出聲的東西,進行簡短演奏嗎?
最后,強調一下當時我國的音樂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3、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從哪幾個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呢?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編鐘。我們以前還學過雄偉的長城;能工巧匠魯班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先民的高度智慧與巨大的創造力,所以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充滿智慧的民族,這種品質一定能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發揚光大!
4、課堂練習:
(1)請列舉出都江堰主體工程及各自作用。
(2)利用身邊材料進行敲擊演奏。
5、板書設計: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主體工程概況及修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維修
都江堰的作用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銅鐘、編鐘
神奇的編鐘
神奇的編鐘
六、評價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知道編鐘及其演奏原理。”的規定。依據《標準》提出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提倡教學形式的生動活潑和別具一格,比如課前布置學生制作都江堰和編鐘等模型,然后評價:同學們手很巧,動手做了都江堰與編鐘的模型,現在我們來評價一下,誰做的模型最好。評價的標準是模型的科學性、合理性,造型美觀與否,手工制作精細與否。總之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運用正確的觀點和理念,注重知識的聯系與比較,并利用教學內容發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常規課與活動課相結合,使得課堂上充滿了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教學自我反思
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都江堰與長城哪一個工程更偉大?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再說明理由。老師導入: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設計科學、巧妙,不僅使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為榮,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贊賞,許多外賓參觀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說:都江堰是中華民族勤奮智慧的象征,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有這樣偉大的水利工程,不愧為文明古國!等國家領導人對都江堰都給了很高的評價。秦國及后來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長城、靈渠。我們知道,長城也是很偉大的,那么,都江堰與長城相比到底哪個更偉大?(學生討論略)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討論很熱烈,老師認為兩種觀點都有道理,老師認為都江堰偉大,長城也很偉大,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定論。
通過這樣一個設計,說明了兩者各有千秋,兩者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更說明了我國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創造力!學生從內心深處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達到教學效果。
【教研員點評】本課教學設計采用了教師指導學生活動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在課前,教師安排學生搜集整理有關都江堰和編鐘的歷史資料,為上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課上學生合作交流辯論,表達各自的見解,在合作學習中產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認識。同時,喚起了學生保護人類自然文化遺產,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熱情和信念。本課的設計,圍繞一個重點,結合現實,深入挖掘,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知識,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篇3
設計思路
歷史教學要為現實服務,搭建歷史到現實的橋梁。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從現實出發,引出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在學生掌握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再用他們的思想智慧解決現實問題。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的內容,講述的是春秋戰國,這一我國歷史上經濟、政治制度的大變革時期,在思想學術領域出現了空前自由、活躍的思想交鋒。這一時期出現的孔子與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政治主張及治學方法,今天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辯駁,在辯駁中互相吸納,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在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
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的人物眾多,各派思想紛呈,思想理論性很強,容易讓七年級的學生感到枯燥,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故事輔助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家的思想,從而感受哲人的思想光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在學生了解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辯證關系的能力,利用故事、質疑、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歷史的能力;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評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收集有關孔子、老子、墨子、孟子、韓非子、孫武等人的材料,閱讀一些有關這些思想家的通俗讀物;根據各派的學術觀點,討論校園內破壞公物行為產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對各派學說的理解和應用,并在學習辯駁中互相學習、吸收對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了解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張,如何幫助學生認識到百家爭鳴現象是大變革時代的產物。
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方法
1. 講述學生熟悉的《塞翁失馬》、《苛政猛于虎》 等故事,借助故事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深奧的哲學思想。
2. 讓學生講述發生在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哲學例子,深入理解哲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時又必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3、利用漫畫故事等形式幫助學生辨別各思想派別的政治主張。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搜集有關孔子的名言警句,并進行分類。
2、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做好辯論準備。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播放XX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開幕式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傳達了人類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建設“和平”與“和諧”的人類家園。而這一思想的源頭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人的“以和為貴”的思想。我們先人思想光芒至今還照耀著人類前進的道路,那么就讓我們走進歷史,感受春秋戰國時期哲人先賢的思想光輝。
2、學習新課:
(一)老子
⑴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在學生說出老子、孔子之后,讓學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講述《塞翁失馬》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得出福禍相互依存,并相互轉化的道理。
⑶獨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請同學們試著列舉一下。如學習成績的好壞的轉化,培養學生正確分析自己的學習現狀,利用哲人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課知識重點,要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讓學生從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為實現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師的魅力所在。
⑴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孔子“仁”“禮”的思想內涵。《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5次,孔子對“仁”特別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樣的人生哲學呢?:學生歸納出“仁”就要求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之后問孔子“仁”的理想怎樣推廣到整個社會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禮”。“禮”就是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
⑵講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讓學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內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亂世,他的“仁”“禮”思想會得到崇尚霸術君主們的賞識和支持嗎?他的“天下歸仁”的理想在當時能得以實現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過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
⑷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利用課件出示問題,學生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總結教育家的真正含義就是傳播一種思想、將理想的火種傳遍天下,融入漫漫的歷史長河。
⑸孔子的思想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紀人類文明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有兩次世界大戰,人類遭受巨大的災難。20世紀末獲世界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匯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學家說21世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紀前,從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對動蕩不安的世界,我們應該從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樣的智慧呢?從歷史又回到現實,學生通過思考感受中國先賢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為世界和平發展的歷史責任感。
(三)百家爭鳴
以圖表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張,讓學具備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學生聯系學過的舊知識理解“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出示漫畫,讓學生判斷漫畫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出示辯論題目,“結合本班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就班風建設提出自己的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課堂小結:啟發學生談本課學習的收獲和感想,進行知識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4、板書設計: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自我反思及評價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導課到知識的傳授一直在歷史與現實中不斷穿梭,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大手筆、大跨度的在歷史與現實中搭建橋梁,師生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徜徉,感受先賢哲人的思想光輝,增強文化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責任感,本節課取得良好效果。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篇4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學習目標】(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2、了解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3、分析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初步接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哲學觀點。【課前預習】請你認真閱讀教材50-51頁“孔子”一目的內容,在課文中圈劃出來,并回答下列問題:
1、孔子是春秋末年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 家,______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思想上,孔子提出_______和______。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___________。孔子死后,他的學生把他的言論整理成___________一書。
請你認真閱讀教材51-52頁“百家爭鳴”一目的內容,在課文中圈劃出來,并回答下列問題:
2、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代表人物
相關著作
思想內容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課堂探究】(請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1、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 2)是什么學派的創始人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么?有何影響? 4)在思想上有何貢獻?
2、戰國時代我國思想領域出現了什么現象?為什么這個時期會出現這種現象?
3、你的疑點、難點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篇5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辯論關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質疑、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歷史的能力;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教學分析
知識掌握狀況
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了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一課,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特征)已有相當的認識。
學生心理特征
初一學生正處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加上特區的思想較為解放,因而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教材處理
教材較好地落實了《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為了便于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1、將課題“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改為“變革的時代 活躍的思想”。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在意義上有重復之感,將題目改為“變革的時代 活躍的思想”,意圖在于強調時代變革與思想活躍的因果和互動關系。因為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活躍局面的出現是以變革的時代為背景的,反過來百家爭鳴也促進和加劇了時代的變革。另外,這樣改動還能與“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相互照應,使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更加緊密。
2、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于課文開篇。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引發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的闡述同洋適應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于聯系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
3、在“孔子”之后,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
關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可,不必展開。因為在“百家爭鳴”中,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適當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學內容本源相貫,也使課文結構更具完整性。
4、在戰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
根據《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白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課型選定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一課時)
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歸納、小結
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
課前準備
1、由學生自編自演孔子辦學、因材施教等短劇。
2、介紹閱讀《中華五千年》等有關通俗讀物并印發有關儒、道、法三家學派的有關資料給學生。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做好辯論準備。
3、制作有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1、投影:畫謎(打一歷史時期,謎底:春秋戰國),由學生請出,引出教學內容的時代背景。
2、由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歸納出: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背景):生產力發展(牛耕和鐵器的作用)引發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3、推出本課課題:變革的時代 活躍的思想 (同時放映相關錄象片)
講授新課
孔子
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偉大的思想家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并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的概念。
學生活動:在學生閱讀探討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對孔子的“仁”“禮”思想了解較全面的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設壇講學情景,并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歸納出孔子的“仁”“禮”思想內涵。
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
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
偉人的教育家
教師活動:啟發學生回憶小學歷史和社會課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并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出孔子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相關論述,聯系現實學習情況,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再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百家爭鳴
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鑒于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里著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并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教師活動:以圖表形式(內容含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孔子與百家爭鳴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征。印發有關資料,供學生討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教材首先歸納出各學派的主要思想。通過討論分析儒、法、道三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在此基礎上,分為三組,分別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張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情境。
課堂小結
由教師指導(以探討方式提出參考意見,不做最后結論)、學生參與(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從兩方面進行小結:
1、諸子百家中儒、法、道三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2、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長形成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泉。
遷移應用(課后作業)
結合我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就校風建設問題提出你的看法。
附一 課堂教學活動實錄片斷:(課間短劇和辯論詞選)
附二 學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的觀點談談你對校風建設的看法。
附一 課堂教學活動實錄片斷
(一)課間短劇
孔子講學
學生甲 飾 孔子
眾學生 飾 弟子
(孔子出場,穩重大方,邊捋胡子)(眾弟子安靜)
眾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搖頭,嘆氣)當今世風紛亂,要治理好天下,我認為只有兩個字——“仁”和“禮”!
(一弟子站起,拱手問道)
弟子:請問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禮”呢?
孔子:(點頭,微笑)這個問題提得好。“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禮”就是人的行為規范要符合社會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樣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愛人,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搖手)千萬不可強加于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請問怎樣才能做到“禮”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階層的人要加強個人修養。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誠,長輩要有長輩的表率,晚輩要有晚輩的順從。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人人循規蹈矩,豈不天下太平!
眾弟子: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學生甲 飾 孔子
學生乙 飾 子路
學生丙 飾 曾參
孔子:(在書書書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書)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進來,停不住腳步撞在書桌上,把桌子上的東西全弄翻了,簡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簡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氣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請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去否?
孔子:(嚴肅地看著他,搖了搖頭)請三思而行,考慮清楚再去。
子路:(點了點頭,急急忙忙地沖了出去)
孔子:(捧起剛才未讀完的竹簡,又細細地品味起來,無意中看到曾參在門口躊躇地走著)曾參,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參:(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有一件事想請教您,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想找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是去還是不去。
孔子:(毫不猶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誤了時間。
子路:(又沖進書塾)我和曾參的問題一樣,為什么您的答復卻不同?
孔子:(面帶微笑,點了點頭)曾參性子慢,做事諸多猶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錯失了良機。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誤了大事。
子路和曾參:(認同地點了點頭)我們明白了。
(二)課間辯論:儒、道、法三家辯論詞選
學生a:我贊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我覺得是正確的。因為如果像法家一樣強調法治,就會導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為嚴刑苛法而滅亡的嗎?歷史上推行暴政的獨夫民賊,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天下太平。
學生b:治國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治國,治國,既然決心要治好國,那么國家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國,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國講求待人溫和,這種治國之道我不贊成,如果對待每個人都那么溫和,那么壞人呢,社會上的惡勢力呢?能因為你的溫和對待而變性,改邪歸正嗎?老虎從小養到大,最終不也是善性難改,把自己的主人給吃了,又何況是那些壞人呢?如果只會待人溫和,那些壞人豈不是逍遙自在,更任性妄為了嗎?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國之道合理的話,為什么會有現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制度規章對那些不遵守紀律的人加以懲罰,這樣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相對應了嗎?
學生c:儒家和法家雖各有所長,但處在兩個極端內:儒家處于禮教極端,而法家則處于暴力極端。而道家,不會太禮教,也不會太過于暴力,是一種理想的治國方法“無為而無不為”。
學生d:過去、現在無處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雖說法治是導致秦國滅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國統一中原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們一樣是沒有自由。因為畢竟人和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樣的野性難馴的人,他們愿意服從儒家的“仁”和“禮”嗎?再說說道家。雖說道家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還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這樣順其自然,分明是消極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馬呢?順其自然,你難道讓那些不法之徒逍遙法外嗎?
學生e:道家主張的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它既不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樣刻意強求,武力維護,只有取法自然,和諧發展,絕不是消極避遁,因其終極目標仍是“治”。如果說儒家的“仁”“禮”是溫情脈脈的精神鴉片,那么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用得好,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武器,用不好,則會成為自我滅亡的武器。
學生f:我認同的是道家,因為如果像儒家這樣,無視個性的差異,蔑視個人利益,那思想就越來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創造力,我想這也是使中國落后的原因之一。
學生g:有的人說,法家的治國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會讓國民遭受皮肉之若。不見得吧!你不制定嚴格的法律來管理百姓,做錯了事兒無所謂,殺了人可以逍遙法外,偷了東西沒人理睬,那樣才真正讓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種仁慈的辦法,有可能改變得了所有的人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嗎?
學生h: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國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個空殼,久之,民眾一定會對這種“刑罰”有所反抗。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把屠刀幫助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同時也成為秦朝速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古時候跳回現實生活,就拿學校做比喻,你要校風好,難道就要老師上課拿著一把戒尺,誰不認真聽課,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誰做錯事,哪怕是一點小事,也要嚴厲地懲罰他嗎?不是的,這樣做只會使他們更加討厭上學,討厭學校,變得更壞、更反叛。如果你“無為而治”,雖然到最后“無為而無不為”,但中間那段時期,你的校風差得無可挽救,誰也不會再聽你說。如果用“仁”和“禮”來教化學生,和他們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他們的心聲,參考他們的意見,使得無論從校內到校外都充滿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