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節 短暫的隋朝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隋的建立和統一;隋統一的原因及意義;隋朝重要的建設項目: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運河,修筑馳道;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和隋的滅亡。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隋統一原因的分析,讓學生明白魏晉南北朝雖然處于分裂狀態,但已孕育著統一的條件和因素,隋的統一就是客觀條件和統一因素作用的結果,以此培養學生聯系地發展地看待歷史的能力。
2.通過分析隋朝各項建設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隋朝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是建立在廣大人民辛勤勞動之上的,以此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探求歷史本質的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培養學生運用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階級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它不僅開創了隋朝的繁榮局面,而且為唐的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隋朝既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朝代,又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短暫的朝代。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樣是由于暴政。隋末農民戰爭一舉推翻了隋朝的殘暴統治,充分顯示出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巨大作用。
教學要點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1.隋的建立
2.隋統一的原因和影響
二、隋朝的建設
1.興建兩都
2.廣設倉庫
3.開通運河
4.修筑馳道
三、隋煬帝暴政和隋的滅亡
1.煬帝的暴政:濫用民力;征伐高麗;奢侈腐化;嚴刑峻法
2.隋的滅亡
①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②隋的滅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隋統一的原因,隋的建設。
本節難點:隋國力強,為什么很快滅亡?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隋朝疆域圖
教學過程
一、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含四層意思:
第一層,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來看,同一時期西歐和亞洲的歷史特征有明顯不同:西歐處于中世紀的黑暗時期,亞洲則是生機勃勃。由此看出,亞洲歷史的發展在當時處于世界先進行列。
第二層,亞洲的生機勃勃具體表現在兩個國家,一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二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隋、唐王朝。還應該強調,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主要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橋梁作用,使東方文明源源不斷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方歷史的進步。
第三層,從政治、經濟、民族、對外交往、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揭示隋、唐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層,進一步指出隋、唐在歷史上對亞洲,尤其對東亞國家的深遠影響,由此說明當時的中國對世界歷史的深遠影響和巨大貢獻。
二、隋的建立和統一
1.隋的建立,從隋代周講起。原因:楊堅之父楊忠是北周開國功臣,楊堅本人掌握北周的軍政大權,為奪取帝位創造了條件。隋的統一。建議教師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的朝代更替表,形象地說明這段歷史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隋的建立和統一。
2.隋統一的原因,
從四個方面分析:(1)聯系所學魏晉南北朝內容,說明分裂時期孕育著統一的條件和因素:從人民愿望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民飽受戰爭之苦,迫切要求統一;從社會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緩和并趨于消失;從南北方經濟狀況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復經濟的措施,江南也因為大批北方農民南遷等因素,經濟得到開發,這些都為隋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2)隋文帝即位后,“勤勞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加強軍隊建設,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這是統一的重要條件之一。(3)隋朝的強大與此時南方陳朝的腐朽形成明顯對比,隋滅陳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