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案
7.老人們時常教育后代說:“為人處世不可有貪心,衣能遮體,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靜。做到以靜制動”。顯然老人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戰國時期的有一學派提出“以法為本”和“法不阿貴”,這一派別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韓非子 c.莊子 d.墨子
課后練習與提高
【重點難點突破】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雖圣,效之則顰,學之則為步,丑婦之賤態。”
——李贄
材料四 從18世紀后期起,伏爾泰開始接觸中國文化,他特別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對孔子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房間里常年掛著一幅孔子畫像。他反對君主專制,希望有一位開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為貴,君為輕”被他當作武器來攻擊封建君主專制。伏爾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來影響別人。……伏爾泰是從中國古老文化中為法國啟蒙精神汲取營養。
材料五 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國家的現代化成為主要目標時,全體國民能夠形成集團協力組織,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儒教主張人必須與天奮斗,與人奮斗,提倡力爭。……正是這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
——王淑臣 《韓國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蘊》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二、三,歸納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變化的過程。
(2)根據材料四,說明伏爾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五,指出儒學對韓國的影響。
(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參考答案
(四)當堂檢測
1.【解析】本題的關鍵詞“法”,強調“法”對國家的重要性。故正確選項為d項。【答案】d
2.【解析】孔子希望恢復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答案】c
3.【解析】甲生主張以德教化,可見是儒家思想;乙生主張對違紀行為嚴格懲罰,可見是法家思想;丙生主張要讓學生自我覺悟,可見是道家思想。【答案】a
4.【解析】b項是孔子的核心主張。【答案】b
5.【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諧”、“兼愛”、“非攻”;“政在得民”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說明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