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10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和兩個階段及其特征。
2.掌握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表現。
3.掌握五四運動的意義。
4.掌握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5.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
6.掌握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內容并能分析其缺陷。
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使學生學會歸納課文的方法。
2.通過本課學習,能使學生學會分析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從圖片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能使學生認識到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是極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教學重點
1.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教學難點
1.五四精神。
2.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1.多角度導入法。本課內容容易聯系現實,時間上距現在較近,可以用不同方法導入,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情景引導法。本課可以問題入手,通過再造歷史場景,創設新情景。引導學生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3.圖表教學法。本課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圖表等歷史材料去教授。可以順利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4.設問法。針對不同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設問幫助學生理解。
5.講述法。對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中的一些事跡,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講述,加深印象。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關于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圖像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發表《外文警報警告國人》一文,沉痛地說:“膠州亡矣,國將不國矣!”北京大學等學生代表知道這是法國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了,便決定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應對辦法。5月3日晚,北京大學及北京各校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禮堂集會,由《京報》主筆邵飄萍報告中國外交的失敗情況,群情激奮。北大一位同學當場咬破中指,撕斷衣襟,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大字,全體學生更加激憤。第二天,五四運動爆發了。那么,五四運動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意義?它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學習完這一課,大家就明白了。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們都要舉行紀念、慶祝活動。我們只知道五月四日被定為“青年節”。那么,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它與什么事有關?是什么時候開始把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的?這些問題,在我們學完這一課后,就會明白的。
[導入語例示三]
同學們,請看下面一個電影片斷:(放五四運動中學生游行示威和火燒趙家樓片段)。影片中反映的是1919年北京青年學生為反對北洋政府賣國妥協、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而進行的游行示威活動。被火燒掉的是時任交通總長的親日派曹汝霖的住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燒趙家樓事件。那么,巴黎和會是怎么回事?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為什么引起這么大的運動?學生為什么要火燒趙家樓?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義?這都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