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愛國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及經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2.能力方面:(1)通過對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共同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五四愛國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教學,使學生能分階段的,并能完整的認識新文化運動。(3)引導學生分析五四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仁人志士為救為進行的探索與抗爭的回顧,使學生認識到不屈的探索與抗爭才是中國不致滅亡的根本原因。(2)通過五四愛國運動的經過的講解,使學生體會到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學生是時代的主人翁,愛國是學生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五四愛國運動歷史背景的有關材料,最終得出結論,搭建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條件框架;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國際條件,國內條件等,訓練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的思路。(2)訓練學生自我設計問題,解答問題:如何形成歷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將事件經過結構化,對事件意義的分析可歸納為幾個層次等。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是重點。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必然的。革命爆發的基礎在于中國內部正式發生的變化。中國人民不屈的探索與抗爭及20世紀初中國經濟、政治、思想結構的大變動,是爆發革命運動的內在因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使更多的中國人清醒,必須尋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為在黑暗中苦半的中國人民指明了一條新的方向。這一歷史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革命不可避免。同時自然反駁了一種錯誤的說法:沒有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就不會有五四運動,這種說法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忽視了必然因素。
2.難點分析:(1)觀克思主義的傳播。講清新文化運動后期的階段特征,通過對各派別思想的了解,及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分析,表明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知識分子,最終轉向馬克思主義,是根據自身的親身實踐,審慎的思考,才作出的抉擇。(2)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要與以往的革命相比較,從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目標、前途、歷史背景等方面分析、體會,得出結論: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他們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五四運動以后,領導革命的偉大歷史使命就由中國無產階級承擔起來。這樣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課堂教學設計
師:請思考1840~1919年中國人民的探索與抗爭都有哪些?結果如何?教訓有哪些?
生:(結合已學過的知識,思考并回答)
師:(板書:第二節 五四愛國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
師: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
1.中國的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材料
1:民國初年新注冊的工廠數(不包括礦山) 單位:家材料2:辛亥革命前工人達50萬~60萬人;1919年產業工人200萬,手工工場工人和店員已增至1200萬;1912~1919的7年間,工人罷工130次,僅1919年的前5個月就達19次。師:分析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及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引起階級結構的哪些變化。生:(分析概括,及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師:1918年新文化運動有了哪些新的發展?生:(回憶舊知識)師:為什么十月革命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啟發了中國人民?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中國人民具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生:(對此并回答)師:20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結構、階級結構、中國的思想界正發生著大變動,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否改變?黑暗的現狀是否改變?生:(思考并回答)3. 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材料1軍閥護充軍隊數目:19xx年全國陸軍45萬多人;1918年85萬多人。材料2對人民的壓榨:1912~1919年田賦增加了7倍;鹽稅、煙稅、酒稅增加了3倍,印花稅增加了6倍。材料3從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債100多次,債權國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國,以中國的銀行、礦山、交通、稅收、國庫券、期貨為擔保。材料4據統計1913日本在華投資總和4.9億日元;1914年輸華貨值1.6億日元,1919年增至4.47億日元;美國對貨貿易額從1913年0.35億海關兩增至1919年1.08億海關兩。材料5日本首相寺內稱:在他任期內1916~1918年日本對貨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華權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