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十八課 五四愛國運動基礎知識:
“二十一條”;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五四精神。
重點難點:
1. 重點分析:
對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五四運動前舊民主主義革命和五四運動后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兩個基本相同點:一是社會性質相同,都是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革命任務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又有兩個基本區別:一是革命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起領導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起領導作用;二是革命發展前途不同,資產階級革命目標是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產階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后,是要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同時由于領導階級不同,也就決定了指導思想和依賴力量的不同。上述兩個大的不同點正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產生顯著變化的。從領導階級看,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從革命指導思想看,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可見,五四運動構成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的鮮明分水嶺。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
2. 難點分析:
為何把巴黎和會作為五四運動的背景是本課的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舉行國際“和平會議”,參加者有英、法、美、日、意等27國。中國作為戰勝國也派代表參加了和會。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的一些不平等的權利、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等要求。會議為英、法、美三國操縱,經過激烈的爭吵,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國際盟約》,還秘密擬定了武裝干涉蘇俄、瓜分蘇俄領土的計劃。會議還無理地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巴黎和會實際上是在帝國主義大國操縱下宰割戰敗國、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贓會議。
能力培養:
1.通過對“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的分析,從中總結出來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目的是為了將中國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從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材料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對五四運動的口號的分析,得出五四運動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能夠從中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思想認識:
通過對五四運動的精神的分析和認識。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之所以會發生五四運動,是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造成的。而五四運動的本身則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制作。
導入新課:
教師:(大屏幕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五四運動的浮雕)請同學們欣賞這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圖片,同學們能猜到這副圖片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嗎?
學生:反映五四運動的歷史圖片。
教師:是的,這是反映五四運動的歷史圖片,我們為了紀念五四運動,把五月四日這天定為青年節。那么,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五四時期的事情?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五四運動?今天,我們就來進入“五四”這段歷史。
講授新課:
教師:請同學們先閱讀教材第一目的內容,了解五四運動爆發之前的國際國內背景。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緊侵略中國,19xx年,日本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大屏幕展示“二十一條”內容)同學們看“二十一條”內容,思考,這樣的條約中國能夠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