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必修1《抗日戰爭》-
一、背景分析
(一)課改特點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最大的特點是采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便于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和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同時,比較注重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二)時代背景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一背景下開展本課的教學,更有利于營造課堂教學氣氛,也能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自強自立,才不會受人欺負。
(三)教學主題
本節內容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全面分析了抗戰勝利的原因,突出體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戰勝利的重要歷史意義。在教學中,我積極采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為教與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教學實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師:今天是星期一,同學們剛剛參加完升旗儀式回來,現在我來考考大家:升國旗唱的國歌原名叫什么?
學生:《義勇軍進行曲》
教師:我們一起來唱一段國歌吧!(文娛委員領唱,學生齊唱國歌)
教師:從甲午中日戰爭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機意識始終籠罩在國民心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便是這種意識的集中反映。這首歌創作于1935年,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從這首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看,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什么?當時中華民族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學生:華北事變或日本侵華;抗日救國或救亡圖存。
教師:這一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請大家翻開課文第30頁,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著名戰爭──抗日戰爭。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2課 抗日戰爭
一、全民族抗戰
1、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進程: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
教師: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使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7年爆發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的威脅,國民黨和共產黨采取了什么樣的決定?兩黨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略)
(板書)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教師:外敵當前,國共兩黨捐棄前嫌,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兩個戰場。
(板書)3、中共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
4、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抗戰,組織四次會戰
教師:中國廣大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日軍曾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僅僅一個上海,日軍就打了三個多月。日軍惱羞成怒,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已經不是一支軍隊,而是一群野獸!
(板書)二、日軍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殺
2、潘家峪慘案
3、七三一部隊
(播放紀錄片、幻燈:南京大屠殺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證》片斷、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齊齊哈爾市毒氣事件)
教師: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鐵證如山。直到今天,日軍侵華的危害仍遺毒無窮。請同學們舉例證明。
學生:(舉例證明略)
教師:那么,六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日軍侵華這段歷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債?